首頁>國企·民企>深·觀察深·觀察
時間不完整?內容不靠譜?我們會為什么樣的知識付費
剛剛落幕的第二屆喜馬拉雅FM“123知識狂歡節(jié)”,從12月1日開始到3日21時,消費總額已達1.7億元,知識經濟的熱鬧可見一斑,也從側面反映了當下社會高漲的學習熱情。
如今,終身學習不再只是一句口號。學習者職業(yè)、年齡迥異,求學或出于興趣,或為了學門手藝,方式有線上也有線下。在農耕時代,一個人讀幾年書,就可以用一輩子;在工業(yè)經濟時代,一個人讀十幾年書,才夠用一輩子;到了知識經濟時代,一個人必須學習一輩子,才能跟上時代前進的腳步。今天我們怎樣學習?不妨聽文化版細細道來。
——編 者
“一起建設一所終身學習大學”。每次打開“得到”APP,都能看到這句口號。這個由羅輯思維團隊推出的主打知識服務的APP,發(fā)布一年就收獲了736萬用戶,“得到”為這個群體勾勒的畫像是“終身學習者”。
類似的知識服務平臺還有許多:喜馬拉雅FM、知乎、分答……隨著移動互聯賦予學習無限可能,一些質疑的聲音也隨之而來:碎片化學習能真正學到東西嗎?知識分享者說的靠譜嗎?內容太多能堅持學完嗎?
實際上,這些疑惑并不是知識經濟興起之后才出現的,只是在這個場景下被放大了。不管何時以何種方式進行,學習的本質不會改變:通過閱讀、聽講、思考、研究、實踐等途徑獲得知識或技能。
利用碎片化時間也能進行系統化學習
“對很多人來說,現在只有碎片化時間能用來學習”。飛亞是一名媒體從業(yè)者,在地鐵上或者走路時用手機聽堂線上課,是她習以為常的一種學習方式。
數據顯示,像飛亞這樣的上班族是知識付費的主力軍。為了擊中用戶痛點,短時間、高濃度、純干貨成為不少知識產品的賣點,也引發(fā)了質疑。
“每天五分鐘,解決一個商業(yè)問題”“每天十分鐘,為你匯報全球頭條”“讓你用短短十五分鐘,了解全球知識的精華和最新動態(tài)”……碎片化時間里的知識碎片,能學到東西嗎?
“如果連碎片化時間都不利用,不開始學習,那不是更糟糕?”飛亞反問道。
其實,學習本身就是一個拼湊知識碎片的過程。例如,提起物理學,最讓人印象深刻的是不是摩爾定律、加速度等一連串名詞?回想學生時代,每門課程的學習都是從一個個概念開始的,零散的知識點串聯起來,才能搭建起完整的知識框架。即便選擇看書學習,如果不是一口氣讀完整本書,內容的獲取不也是碎片化的?都要通過知識復盤,將碎片化內容系統化。
因此,利用碎片化時間也能系統化學習,關鍵得看學習內容設計、有無學習計劃。
“線上課程的內容設計有自己的節(jié)奏,比如每天20分鐘,這個碎片只是把學習的知識量和體量,按照學習的步驟切碎了給你?!毕柴R拉雅FM副總裁周曉晗說。一期期節(jié)目就像書本的一個個章節(jié),只要堅持聽完,不斷累加,就能拼出特定領域的完整拼圖?!皩W習者知道每天自己有多少碎片化時間,他們會根據自己的時間制訂學習計劃,所以從整體來看,學習是完整的?!敝軙躁险f。
受眾和市場是最好的內容檢驗者
知識經濟的這輪風口,將一大批知識分享者推到臺前。他們的身份很多元,既有高曉松、郎朗等明星人物,也有耶魯大學教授陳志武、北大教授薛兆豐等學界大咖,還有不少“素人”,也借助平臺,嘗試在細分化的領域中收獲受眾。
知識付費市場的火熱一時無二,有人將其同粉絲經濟畫上等號,質疑自帶流量的大咖內容摻水,也有人心懷疑慮,擔心知識分享者身份不夠權威,內容也未必靠譜。
這就回到了最初的問題:我們會為什么樣的知識付費?
內容良莠不齊的問題早在各式各樣的知識付費平臺出現前就已經存在。每年,大批圖書、論文等出版、發(fā)表,面對數量龐大的內容生產,沒有人能保證產出即精品,現在的知識產品也不例外。
不過,學習者,或者說當下這些為知識付費的消費者,眼睛是雪亮的。雖然各有各的判斷標準,但共識很明確:通過篩選,為需要的好內容付費。
第一次收聽《卓老板聊科技》節(jié)目前,飛亞根本不知道卓老板是誰?!奥犃艘纛l發(fā)現他搜索能力超強,內容也很有趣,就一直追著?!?節(jié)目用“圖文+音頻”的方式聊科技,科普量子物理,也講糖分與肥胖,旨在培養(yǎng)科學思維和獨立思考能力,定價199元/年。
“含金量高的內容才是王道?!敝軙躁险f。華東師范大學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中心特約咨詢師陳默,并非傳統意義上的大咖,她開設的音頻課程《如何做一個不焦慮的家長》卻擊中了很多家長的痛點,成為百萬級別訂閱量的節(jié)目。
“訂閱節(jié)目前,我都會試讀或者試聽內容。”飛亞說。是否契合自身需求,這是學習者的判斷。此外,對于平臺上的知識產品,知識付費平臺也有自己的標準和考量。例如,對自主開設知識分享的用戶設置準入標準、推出產品前篩選合適的講課者等?!按_定對象以后,我們會跟他們反復開會討論,直到確定主題提綱和內容?!敝軙躁媳硎?。
受眾和市場是最好的檢驗者,大浪淘沙后,好內容自然會被找到,也是最值得關注的。
需求和興趣是學下去的最主要動力
各大知識付費平臺上提供了海量的知識產品。大部分產品體量都不小,從幾十期到幾百期不等,或是要求包年購買,每日更新推送,或是在課程完結后打包出售。
根據今年3月“得到”公布的最新數據,截至3月5日,“得到”APP的專欄周打開率為63.1%,專欄日打開率為29.3%。許多人抱怨,內容太多,更新太快,訂閱了課程套餐,學完的卻寥寥無幾,往往半途而廢。
飛亞覺得,如果半途而廢了,那說明這個領域的知識并沒有令你那么感興趣或者目前對你來說不那么重要,這是主觀上的選擇,跟學習方式沒有多大關系。
的確,知識付費平臺帶來的是更多元的學習途徑,讓更多知識產品走到受眾面前。知識產品內容的優(yōu)質與否固然會影響完課率,但對學習者來說,自身的學習需求和對相關領域的興趣,才是堅持學習的原動力。
在閱讀書籍還是獲取知識的最主要途徑的年代,同樣有人淺嘗輒止、半途而廢。而在知識產品繁多的今天,也同樣有人一課不落地學完線上課程,為自己的學習行為負責。由此看來,知識付費前的篩選與判斷顯得尤為重要。
今年第一季度一份微信公眾號調研數據顯示,所有微信公眾號的平均打開率只有4.63%,其中,服務號打開率為11.78%,而被折疊的訂閱號則只有1.31%。當打開率低迷成為內容生產遭遇的普遍問題,需要付費的知識產品反而有自己的優(yōu)勢:相較免費內容,付費行為代表了學習者的選擇傾向,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學習成本,能讓學習者更加珍視內容本身。(記者 管璇悅 王瑨)
編輯:劉小源
關鍵詞:知識 內容 學習 付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