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教師永遠不應只是一個“普通職業(yè)”
未成年的學生和家長以及整個社會,把一張張未被涂畫的白紙托付給老師,天然要求被托付者承擔更大的責任,不能等同于花錢消費的交易。教育者不僅要有專業(yè)知識和技能,還要有愛和責任
從傳統(tǒng)社會的“天地君親師”,到后來的“靈魂工程師”,教師,由于肩負文化與文明傳承的特殊職責,一直帶有某種神圣性。現代社會,由于知識趨于技能化,教育“技能培養(yǎng)”的功用性越來越凸顯,連帶著教師的“職業(yè)性”也越來越突出。由此,師者的神圣光環(huán)很大程度上被剝離,教師越來越趨向成為社會分工中萬千職業(yè)中的一種,傳統(tǒng)的榮譽感似乎打了很大的折扣。不僅如此,由于很多時候被著力宣傳的教師典型,不少是甘于清貧、勞累堅守,甚至苦哈哈、慘兮兮的形象,影響了教師作為職業(yè)的吸引力。而個別師德淪喪的極端案例,更是殃及教師群體的社會評價。
隨著一些人眼中教師的職業(yè)榮譽和道德光環(huán)的褪色,有人“順勢”提出,是時候剝去教師身上的“無私”“奉獻”的光環(huán)了,與其唱那些凌空蹈虛的高調,不如索性承認教育就是一種花錢購買服務的消費行為,承認教師和公務員、醫(yī)生、售貨員、公交車司機一樣,都是一種普通職業(yè)。
表面看,這樣的觀點似乎更“務實”:用普通職業(yè)的標準來要求老師,可能更便于建立完善職業(yè)規(guī)范,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但是,不管社會怎樣變,不管教育的功用性怎樣突出,教育和教師承擔的傳承文明、全面“育人”的本質,恐怕永遠也難以剝離——只要我們仍然抱有人類越來越向善的信仰。因而,教師過去、現在與未來,永遠都不會是一種普通職業(yè),永遠都比一般職業(yè)有更高的道德要求。
對教師為什么有更高的道德要求?我想引用協(xié)和醫(yī)科大學出版社社長袁鐘關于“如何做一個醫(yī)生”的演講,“一個人找你看病,把所有隱私告訴你,把所有痛苦告訴你,把生命都交給你,這種人是僅次于神的人,而不是一般人。因為愛才有了醫(yī)療和醫(yī)院,如果把這個精神泯滅了就不再叫醫(yī)療,那叫交易,它不可能有尊嚴?!边@些話說的是醫(yī)生,但這個道理對教師同樣適用:病人是把生命托付給醫(yī)生,而未成年的學生和家長以及整個社會,是把一張張未被涂畫的白紙托付給老師,兩者本質上是一樣的,甚至教育的責任更重。
因為專業(yè)知識和權力上的優(yōu)勢,在這種關系中,天然要求被托付者承擔更大的責任,不能等同于花錢消費的交易。教育者不僅要有專業(yè)知識和技能,還要有愛和責任。有教育家說,教育的本質就是愛。離開了愛,就沒有真正的教育,也沒有真正的教師。
在現代教育生態(tài)下,建立基本的教師職業(yè)規(guī)范,當然很有必要。但如果教師只是拿錢提供服務,只做到不打罵體罰學生、不與學生發(fā)生“親密關系”,也只是達到法律和道德要求的底線,還不能算合格的老師。作為普通職業(yè),“打好這份工”是基本要求,能堅持做到也屬不易。但如果一個老師缺乏對學生的愛和責任,很可能連這個基本要求也達不到。
把教育看成花錢購買服務的消費行為,是純市場經濟的視角。但是,即便在搞了二三百年市場經濟的西方,也沒有把教育當成純粹的市場行為。尤其是義務教育,對國家是責任,對個人和家庭是義務,教師是具體承擔這個責任和義務的人,不可能變成一個普通職業(yè)。
我們說要去掉那些不切實際的道德光環(huán),摒棄“天地君親師”陳舊觀念,是要摒棄那種不合理的權力依附和不平等關系,并不是放棄對教師職業(yè)的道德要求,強調教師的個人品質和權威,也不是要犧牲學生的權利和自主性。二者并不是矛盾的關系。
當然,對老師提出更高的道德和責任要求,并不是讓教師不求索取、只講奉獻,甚至慘兮兮地“蠟炬成灰淚始干”;相反,社會對教師的高要求,要與他們的高待遇和高地位相稱。一個好的社會,必然是教師獲得尊重、更多人愿意當老師的社會。
編輯:劉文俊
關鍵詞:教師 職業(y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