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 要聞
三代民航人眼中的40年飛天巨變
新華社長春12月7日電題:三代民航人眼中的40年飛天巨變
新華社記者 劉碩
從運-5、運-7,到麥道82,再到如今空客系列飛機,在中國南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吉林分公司的機庫里,曾經(jīng)和正在服役的三代飛機仿佛在向人們講述著40年間民航的發(fā)展巨變。在這些飛機上工作的三代民航人,既是這場巨變的見證者,更是參與者。
螺旋槳時代的苦與樂
從1978年考入航校至今,南航股份吉林分公司副總經(jīng)理黃永志已經(jīng)投身民航事業(yè)40年。雖然已經(jīng)擁有先進機型的駕駛執(zhí)照,但他對第一架“座駕”——運-5的印象最深。當時長春的客運量非常小,20多架運-5飛機主要執(zhí)行護林、噴灑農(nóng)藥等任務。
黃永志說,運-5是單發(fā)雙翼運輸機,飛機上只有4塊基礎儀表。需要機長、副駕駛、領航員、報務員4人同時操作,并且飛機密封、降噪性能都不好。即便如此,黃永志和同事們還是克服了很多困難,經(jīng)常離家數(shù)月,鉆山溝、進林區(qū)執(zhí)行任務。“當時我們不僅飛行勞累,還長時間接觸農(nóng)藥和‘66粉’等物品,大家的身體都受到了影響。”
1987年12月,第一架運-7飛機在長春大房身機場正式投入運行。黃永志記得很清楚,當時不少飛行員都激動得睡不著,飛機進場后趕緊沖進駕駛艙,體驗這一新型客機的駕駛感覺。
已經(jīng)從業(yè)25年的南航股份吉林分公司乘務長戈佳服役的第一個機型就是運-7。她說,當時由于螺旋槳飛機噪音大,在客艙內(nèi)服務基本只能靠喊。而飛機在地面停留時也沒有電源,沒有客艙主燈光,天黑以后旅客登機時,需要乘務員攙扶著上機并找到座位。
“當時機艙沒有空調(diào),冬冷夏熱,夏天制服經(jīng)常濕透,冬天不得不在制服里面穿著微型羽絨服。”戈佳說。
南航股份吉林分公司飛機維修廠副廠長李志軍說,運-7不僅比運-5動力更強、技術更先進,而且維修方式也更規(guī)范,每一步都要嚴格按照手冊規(guī)程操作,為機務隊伍后期維修更先進的機型打下了堅實的底子。
機型變革帶來的跨越
“有一天,領導通知我可以去沈陽改裝麥道82飛機,我激動得整晚沒有睡覺。”南航股份吉林分公司乘務長劉曄回想起改機型的那段時間,依然非常激動。1992年8月,南航股份吉林分公司的前身——北航吉林分公司成立,第一架麥道82也于同月落戶長春。
從運-7到麥道82,改變的不僅僅是機型體積和性能。劉曄介紹說,麥道82的航程長、座位多,乘務人員也由2人增加到5人。“飛機設備條件好了,服務也要更精細化,我們當時從禮儀姿態(tài)、語言能力、餐食搭配等方面都做好了充分準備。”
南航股份吉林分公司C類機長教員韓軍說,麥道82改變了運-7五人制駕駛艙的模式,變?yōu)槿酥岂{駛艙布局,飛行理念由原來的“言傳身教、口口相傳”向“手冊飛行員”過渡,同時引入“標準操作程序(SOP)”的理念。在此期間,他們的飛行安全和技術管理開始與國際接軌。
機務工程師高永德說,面對新機型復雜的控制系統(tǒng),靠著“一把扳手闖天下”的時代已經(jīng)過去。當時,機務工程師們逐步摸索出了工卡檢查標準、維修記錄填寫等方面的標準和流程。遇到飛機廠商指導不細致等情況,他們就在廠家給出的資料中自己摸索,不斷優(yōu)化維修流程。
先進技術優(yōu)化飛天體驗
2005年開始,麥道82陸續(xù)退出了吉林省的民航舞臺。取而代之的是性能更先進的空中客車A320系列客機。“它一改原來飛行員一桿兩舵的駕駛習慣,實現(xiàn)了飛行員的全方位管理模式,兩名飛行員就能綜合管理飛機的所有現(xiàn)代化設備。”提起自己的“座駕”,南航股份吉林分公司機長劉頂贊不絕口。
乘務長劉洋洋說,A320系列客機上的電子設備、安全設施和服務設備更先進,餐飲品種也更豐富。“現(xiàn)在平飛時旅客可以使用手機、平板電腦等設備辦公或娛樂,飛行體驗越來越穩(wěn)、越來越好。”劉洋洋說。
飛機維修保障也隨著新機型進入了全新的階段。“以前飛機出現(xiàn)問題只能靠觀察尋找故障點,現(xiàn)在有了遠程監(jiān)控系統(tǒng),維修人員可以第一時間制定排故方案。”機務工程師林鵬說,現(xiàn)在維修手冊全部變成了電子版,孔探儀等工具實現(xiàn)精準化檢修,機務工程師們的維修技能也在不斷提升。
如今,越來越多新型客機正翱翔在藍天,民航服務也在不斷升級。采訪中三代民航人都表達了一個共同的夢想:早日坐上國產(chǎn)大飛機C919。“這些年我參與過很多機型的首飛,現(xiàn)在我更想成為C919乘務長。”戈佳說。(完)
編輯:周佳佳
關鍵詞:飛機 民航 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