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北大 新時代昂首闊步再出發(fā)
勇于探索:“雙一流”建設開新局
新時代呼喚新使命,新使命決定新作為。
“加快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實現高等教育內涵式發(fā)展”,黨的十九大報告對于高等教育提出新的要求。
對于北京大學來說, 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征程,從1994年開始,迄今已整整23年。
1994年,北京大學第九次黨員代表大會在全國率先提出把學校建設成世界一流的社會主義大學,自此,始終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1998年百年校慶以來,北大更是在創(chuàng)建世界一流大學的征程中不斷邁出新步伐。2014年5月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北大高瞻遠矚地指出,“黨中央作出了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戰(zhàn)略決策,我們要朝著這個目標堅定不移前進?!?/p>
20多年來,本著對世界一流的矢志不移的追求,北大迎來了一座座活力迸發(fā)的發(fā)展高峰:青年教師隊伍壯大,科研經費增加,截至2016年底,北大已有中國科學院院士76人,中國工程院院士17人,發(fā)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23人,SCI數據庫收錄論文發(fā)表數量連續(xù)翻番。
科研全面迸發(fā)活力,優(yōu)秀成果不斷呈現,突破學科、院系壁壘,打造學科集群,利于發(fā)揮學者個性、學科交叉融合協同創(chuàng)新的文化氛圍和制度環(huán)境正在形成:生物動態(tài)光學成像中心謝曉亮團隊、湯富酬團隊和北京大學第三醫(yī)院喬杰教授團隊第一次向世界展示MALBAC技術在試管嬰兒臨床應用的可能性;鄧宏魁團隊及其合作者近年來在《細胞》雜志發(fā)表多篇文章,在國際學術界掀起了一股“中國風”。
發(fā)揚人文社會學科傳統(tǒng)優(yōu)勢,著力構建中國特色社會科學理論體系,一系列扎根中國本土的社會科學研究蓬勃發(fā)展:《儒藏》工程、《中華文明史》多語種版本、《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全七卷)、“國外所藏漢籍善本叢刊”項目、《北京歷史地圖集》、中國家庭追蹤調查、中國健康與養(yǎng)老跟蹤調查,在國內外產生廣泛影響。
在全球高校的舞臺上,不斷向舞臺中央靠攏:北大近幾年在全球主要的大學排行榜中穩(wěn)居全球前50左右,主要辦學指標已經與世界一流大學具有可比性,初步實現了躋身世界一流大學的階段性目標。
當然,北大人都很清楚,在創(chuàng)建一流大學的征程中,必須扎根中國大地辦大學、探索中國經驗。
北大人牢牢記得,2014年5月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北大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對于大學提出了新期待和新要求:世界上不會有第二個哈佛、牛津、斯坦福、麻省理工、劍橋,但會有第一個北大、清華、浙大、復旦、南大等中國著名學府。我們要認真吸收世界上先進的辦學治學經驗,更要遵循教育規(guī)律,扎根中國大地辦大學。
在第十三次黨代會上,北大師生達成了這樣的共識:我們要深刻認識并正確處理“創(chuàng)建世界一流大學”與“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作出新的歷史性貢獻”之間的辯證關系。從根本上說,兩者是一致的,建設世界一流大學越有成效,就越能夠為國家民族作出更大貢獻。但是,兩者又不能等同,更不能混淆,前者是手段,后者是目的。如果不能把目的與手段區(qū)分開來,就會跟在他人后面亦步亦趨,依樣畫葫蘆。按照這種跟隨模仿的發(fā)展模式,不可能辦出自己的特色,不可能辦好中國的世界一流大學。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世界上不會有‘第二個哈佛’,但會有‘第一個北大’。未來,我們仍然要虛心向所有的世界一流大學學習,借鑒先進經驗,瞄準和搶占世界科技前沿。同時,要保持戰(zhàn)略定力,增強辦學自信,更加自覺地與黨和國家的重大戰(zhàn)略對接、與人民的需求和期盼一致?!焙缕皆诘谑吸h代會報告中說。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北大 中國 大學 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