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兼職干部不能當擺設
冬奧會冠軍當選北京團市委兼職副書記、“農民發(fā)明家”履職北京市總工會兼職副主席,溫州共青團首批來自基層一線的兼職副書記到崗……最近一段時間,各地群團組織換屆,一批來自不同行業(yè)、不同身份的兼職干部走馬上任,引發(fā)社會廣泛關注。
自2015年7月中央黨的群團工作會議召開以來,探索符合群團組織特點的干部管理方式,打破年齡、身份、學歷、職級壁壘,吸納優(yōu)秀群眾代表進入群團組織擔任班子成員,成了重點改革任務。一大批基層經(jīng)歷豐富、懂得群眾語言和習慣、熟悉群眾愿望和心聲的優(yōu)秀代表進入工青婦領導班子,在增強群團組織廣泛性、代表性方面發(fā)揮了重要作用。但值得注意的是,改革成效不僅取決于“選誰當”,更重要的是“如何干”。實踐中,由于兼職干部大多無需脫崗、不用坐班、職責分工相對靈活,容易出現(xiàn)“出工不出力”的“花瓶干部”,兼職身份異化為榮譽頭銜,這類現(xiàn)象需在不斷深化的改革中引起重視。
兼職干部應該是群團組織敏銳的“傳感器”,在走進群眾、讀懂群眾中,盡可能地反映群眾的心聲和訴求,同時也將群團組織的工作輻射到更廣闊的人群。如若沾染上了官僚氣,“傳感器”就容易蒙灰,甚至失去效用。個別兼職干部一進群團組織的大門,就認為自己有了身份、成了干部,對群眾所想所盼不熱心、不用心,甚至變得高不可攀。這樣一來,兼職干部難免失去代表性、影響力。
在涉險灘、啃硬骨頭的改革攻堅期,兼職干部因為利益牽絆較少、思考方式更接地氣,更應在刀刃向內的自我革新中走在前列,做敢想、敢言、敢拼、敢闖的改革鲇魚。但也有個別兼職干部早早地產(chǎn)生了明哲保身的看客思維,把任命書當作了“嘉賓證”,工作中遇到急事就躲、遇到難事就推、遇到矛盾就繞道走,甚至將兼職崗位看成積累資源、撈取好處的跳板,該說的不說、該爭取的不爭取、該沖在前面的縮在后面。如此這般,鲇魚效應就可能演變成“溫水煮青蛙”的后果。
兼職干部要經(jīng)常省思自己的本色、本分、本職,防止被捧得飄飄然;同時要真正地走進群眾,結合自身優(yōu)勢,在事業(yè)所急、群眾所盼、自己所能的改革一線精準發(fā)聲發(fā)力。對于群團組織而言,也不能只在開會缺人、活動湊數(shù)時才想起兼職干部來,而是要著力強化兼職干部的傳導作用,創(chuàng)造便利條件讓兼職干部可以及時反饋需求、延長他們的服務手臂;同時要主動創(chuàng)新體制機制,讓兼職干部也能夠實際負責、實際干事,比如牽頭專項改革、參與重大決策、負責項目督導等等,從而充分發(fā)揮兼職干部的光與熱。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兼職 干部 群眾 團組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