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社情·民意>你言我語 你言我語
“青年”是如何被發(fā)現(xiàn)的:找到青年的歷史維度
梁啟超在1900年所做的《少年中國說》率先把少年與國家綁定在一起,“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少年勝于歐洲則國勝于歐洲,少年雄于地球則國雄于地球。”
1915年陳獨秀為《新青年》所寫的發(fā)刊詞《敬告青年》中同樣熱情洋溢地贊美青年,并將青年與社會聯(lián)系起來,“青春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動,如利刃之新發(fā)于硎,人生最寶貴之時期也。青年之于社會,猶新鮮活潑細胞之在身。”
1916李大釗在《晨鐘報》創(chuàng)刊號上發(fā)表了《“晨鐘”之使命》,則寄予了青年復興中華民族的使命,期與我慷慨悲壯之青年,活潑潑地之青年,日日迎黎明之朝氣,盡二十稘黎明中當盡之努力,人人奮青春之元氣,發(fā)新中華青春中應發(fā)之曙光”
“五四運動”讓中國的青年階層登上歷史舞臺,他們以救國救民奮勇?lián)數(shù)那閼选⒎e極探索不怕挫折的精神、奮不顧身追求真理的行動,向時人證明了自己的存在。
這也就涉及到“青年何為”的問題了。很顯然,此時的青年不僅僅是一個年齡概念,青年還被賦予了政治和文化的雙重涵義。青年首先是政治性的,他們是新的國民,是新的民族、社會和國家的象征,他們承擔著進步和復興的使命;青年也是文化性的概念,他們是新文化的主體,是思潮和學運的主力軍,由學生發(fā)起運動繼而蔓延到全社會。
青年的政治使命和文化使命,從“五四”一直延續(xù)下來,青年是“五四”時期的“新青年”,是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新人”,“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
小時代:個人主義與消費主義
可以說,從“五四”以來,主流意識形態(tài)所召喚的青年,都是“大時代”的青年。何為“大時代”?文化學者南帆曾這樣解釋,
“‘大時代’意味了整個社會擁有一個相對集中的主題,人們仿佛齊心協(xié)力,共同完成宏偉的社會工程,每一個社會成員都能意識到自己在這種社會工程之中的位置。”
也就是說,青年與社會是一種共生共榮的關系,青年是歷史結構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而每個青年也能夠在歷史結構中找到自己的歸屬和定位,并擁有一種主體感。
但我們當下的時代,則是一個“小時代”。拋開小說《小時代》的內容,不少學者還是認為,其作者非常準確地命名了我們這個時代。“小時代”首先指的轟轟烈烈的時代主題不再了,經歷了“五四”、抗戰(zhàn)、建國、改革開放,我們的時代進入了一個平穩(wěn)發(fā)展期,青年與時代的那種相互裹挾關系,慢慢解綁。“小時代”指的更是青年與社會歷史的脫鉤,青年“沉溺乃至陶醉于‘小’的感覺而回避、逃離公共領域”。
編輯:梁霄
關鍵詞:青年 歷史 維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