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沸點 沸點
大學校園正發(fā)酵應酬文化 折射學子間貧富差距
何凱家在南方的一個小城,3年前前往哈爾濱讀大學。由于學校暑假短寒假長,因此他只有寒假才會回家。親朋好友一年不見,何凱的“檔期”在回家之前就被排滿了。除了大年廿九到正月初六,他幾乎每天都要在外“應酬”,甚至還會有夜宵。父母都調(diào)侃他為“大忙人”。
何凱還記得回到家的當晚,父母特意為他做了一桌子好菜,本來要和高中好兄弟聚餐的何凱不好意思拒絕父母的心意,在家吃完后又匆匆趕到飯店吃第二頓晚飯?!澳猩g聚餐少不了酒。”何凱有時候也不情愿,“但是圖個氣氛,不喝就太不給別人面子了。”一箱酒,一桌菜,何凱本來在家就吃飽了,大家都顧著喝酒談天,滿桌的菜只動了幾筷子而已。
這場聚會的組織者也是請客者,何凱他們都對這種聚餐模式習以為常,當天散伙前又定了第二天的飯局?!拔覀冇袀€不成文的規(guī)矩,就是輪流請客,這次你請,下次我請。別人都請客了我肯定也要回請。”不管吃多少,何凱他們點菜都特別大方,用他的話說就是——“有面子”。
從發(fā)小、小學、初中、到高中,一場又一場聚會讓何凱覺得“心好累”。有時他著急去下一場聚會,而上一場的還沒散伙,何凱不好意思提前離開,兩邊都要應付著,“打游擊戰(zhàn)似的,本來好好的聚會現(xiàn)在覺得成了負擔,還怕得罪人。”
除了聚餐之外,去KTV唱歌、打牌也成了何凱這群人的聚會方式。操著一口地道的家鄉(xiāng)話,幾人成群湊一桌麻將或是斗地主,有時玩到晚上九十點都還意猶未盡。
與社會接軌的酒桌文化令人頭疼
在受訪大學生中,69.2%的學生表示校園內(nèi)的聚會活動受到“拼酒等社會風氣或其他流行文化”的影響,發(fā)起者結(jié)賬、AA制、輪流賣單成為主要的結(jié)賬方式。
就讀于北京某高校的趙毅認為自己“不是一個喜歡活躍在各大聚會上的‘積極分子’”,相較于“跑場子”,自己寧愿在宿舍睡一天覺。但在生活里,他還是選擇去參加社交聚會,“多認識一些人,刷資源”。
像大多數(shù)大學生一樣,趙毅與同學們的聚會項目也無外乎吃飯、唱歌等,他認為“重要的是一種氛圍”。關(guān)于飯店、KTV等娛樂活動場所的檔次,他們的要求并不是很高,似乎只要離活動場地近,有一張能容得下所有人的圓桌就可以進行一次愉快的聚餐。
“俗話說,無酒不成席,外聯(lián)這個圈子其實就是喝酒,”趙毅坦言,酒在飯桌上自然也被賦予了更不一樣的內(nèi)涵。在他看來,“喝酒和抽煙一樣,都是幌子,目的就是為了和人交流?!?/p>
“餐桌上喝不喝酒也必然導致不一樣的效果,”趙毅說,“不喝酒就少了點趣味在里面”。社會人聚會的影子似乎也能在他們的餐桌上看到一些端倪,“和大人們聚會有一點是一樣的,都是為了交朋友、刷資源”。
編輯:王瀝慷
關(guān)鍵詞:大學校園 應酬文化 學子間貧富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