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人物·生活>集·言論集·言論
對話王蒙:永遠感恩新疆 難忘“這邊風景”
新華網(wǎng)北京9月7日電(記者史競男)憑借具有濃郁新疆風情的小說《這邊風景》摘得第九屆茅盾文學獎桂冠,讓81歲的老作家王蒙再次走到公眾面前。
王蒙 資料圖
中國當代著名作家、學者,文化部原部長,中國作家協(xié)會名譽主席……所有這些“標簽”,似乎都不如“新疆人”在他身上打下的烙印深刻。在新疆生活了16年,他熟練掌握了維吾爾語,被維吾爾族同胞視為親人。
新疆對他而言意味著什么?他眼中的新疆又有怎樣不同的風景?面對記者提問,王蒙迅速打開了話匣子,他對那片土地的熱愛和眷戀,溢于言表。
“新疆讓我找到了快樂”
?。福岸鄠€人物、14個民族,真實表現(xiàn)上世紀60年代前半期新疆邊地多民族聚居區(qū)域的生活--《這邊風景》被譽為西域的“清明上河圖”,既是邊疆的風情畫卷,又是宏偉的民族史詩。
各種干果、四季茶飲,抓飯、烤肉、油搭子、奶疙瘩、馬奶酒……僅寫食物,就包羅萬象,仿佛一下子打開了新疆的后廚房,香氣躍然紙上。
“我之所以把新疆的生活寫得十分細膩,真實感強,是因為我當時確實和各族的農(nóng)民打成一片。”王蒙說。
他不僅系統(tǒng)地學習了維吾爾語,而且用維吾爾語來構(gòu)思創(chuàng)作。尤其是人物之間的對話,先想到當?shù)厝擞镁S吾爾語怎么說,再把它翻譯成漢語,所以在語言上呈現(xiàn)出一種有趣的“新鮮感”。
“比如用維吾爾語形容一個人特別會說話,就說‘他的舌頭會往下流蜂蜜’。雖然書的背景是比較特殊的年代,但里面寫了很多生活中的小事。這些故事我自己看起來,也有很多回憶,很多感動,有時候我甚至感動到流淚。”
《這邊風景》創(chuàng)作于1960年,完成于1978年,出版于2013年,塵封了數(shù)十年。直到被王蒙的孩子們在舊屋中偶然發(fā)現(xiàn),才得以問世。他對新疆的熱愛,對生活的熱愛,超越和突破了當時環(huán)境的各種局限,使作品獲得長久的生命力。
書稿穿越時空重獲新生,也讓王蒙又憶起關于新疆的點滴。
“我去新疆的時候呢,29歲,1963年。回來的時候45歲,1979年。盛年都在新疆度過了。”“我是在一個艱難的時候到的新疆,到了伊犁、到了農(nóng)村。但是,我在那確實得到了快樂……”
王蒙告訴記者,有兩句新疆諺語讓他印象深刻--一句是:除了死以外,其他的都是“塔瑪霞兒”。游戲、散步、歇著、唱歌,或者欣賞都叫“塔瑪霞兒”,意思是人應該尋找快樂。還有一句諺語,是說如果有兩個馕,一個可以吃掉,另一個應該當手鼓,敲著它跳舞。正是這種樂觀的情緒,影響了王蒙和他的創(chuàng)作。
他感嘆道:“即使是在困難的時期,即使是在這個國家的政治生活不很正常的那個時期,仍然有這樣一種生活的熱情在里邊。而這個熱情呢,是新疆的各族人民給我最好的禮物、最好的教育。”
“新疆的各族人民對我恩重如山。”王蒙說,“在并不快樂的時期,還是找到快樂。在令人無所事事的時期,找到最想做的事情。我永遠感恩新疆。”
編輯:邢賀揚
關鍵詞:王蒙 《這邊風景》 茅盾文學獎 新疆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