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人物·生活>聚·焦點聚·焦點
走科學化的中國幼兒教育道路
——陳鶴琴先生幼兒教育思想的時代意義
隨著各種幼教思潮進來,國內(nèi)對此也有各種聲音。學前教育老師們常常無所適從,甚至浮躁。我們的教育在吸收外來文化時,也要植根于民族、國情之中,我們要了解自己的歷史,在傳承中創(chuàng)新。7月31日,由中國民辦教育協(xié)會學前教育專業(yè)委員會等單位主辦的“陳鶴琴幼教思想研討會”在京召開,本刊擇要刊發(fā),以饗讀者。
———編者
作為著名的教育家、兒童心理學家、兒童教育專家,陳鶴琴全面系統(tǒng)地論述了幼兒教育的問題,并探索創(chuàng)造了既適合中國國情,又符合幼兒心理發(fā)展特點的中國化、科學化的幼兒教育,形成了自己的教育理論跟思想體系。紀念他,我想關(guān)鍵詞就是兩個:科學化、中國道路,我們學習他的時代意義也就在這里。
最近,有的專家對六個國家的幼兒教材做了比較,看東西方教材中自我自主、克己奉公兩類內(nèi)容所占的比例。最后發(fā)現(xiàn),日本、韓國幼兒教育教材基本上體現(xiàn)的是東方理念即克己奉公。而中國的教材從理念上已經(jīng)基本上接近西方國家,自主自我內(nèi)容所占比例比較高。也就是說從我們目前的教材涉及的教育理論上看,都已經(jīng)接近了西方國家,這與近幾十年,大量西方幼教理論引入中國分不開,如福祿貝爾、蒙臺梭利、馬拉古奇等人的思想,以及西方的幼教經(jīng)驗如法國的做中學,德國的自然森林教育、新西蘭的兒童學習故事等。隨著這些理論與實踐經(jīng)驗的引入,我們幼兒教育的理論和教材也較多地體現(xiàn)了西方的教育理念,這是很自然的。但是這種教材的西方化并不意味著我們的教學實踐也如此。這也正是我們現(xiàn)在幼兒教育存在的問題:理念上沒有注重實踐化,在實踐上并沒有真正的科學化。我們今天學習陳鶴琴先生很重要的時代意義,就在于我們要走一條科學化的中國幼兒教育道路,而陳鶴琴先生為我們幼兒教育的科學化與中國化提供了可貴的借鑒。
追求理想,但不脫離中國的實際
做教育,我們不能夠只有理想,只描繪一個藍圖,而不考慮到中國實際,陳鶴琴先生既追求一個理想的幼兒教育,但同時又不脫離中國的實際。
1981年11月,年近90歲的陳先生給《幼兒教育》題詞:熱愛、了解和研究兒童,教育他們使之勝過前人。我想這就是他幼兒教育的重要的理念,他認為舊中國的教育制度空談理論,教學脫節(jié),讀死書,讀書死,書本至上,不求進步,學生缺乏創(chuàng)造性,沒有動手能力。我覺得學習陳鶴琴先生的教育思想,特別重要的就是抓住他看到的舊教育的問題。針對這種情況,陳鶴琴一生都在致力于把死教育變成前進的活潑的有生氣的教育,即“活教育”。
陳鶴琴先生的“活教育”理論包括他的目的論、課程論、方法論。
首先是“活教育”的目的論。他認為“活教育”的目的就是要讓孩子做人,做中國人,做現(xiàn)代中國人。他說:“做一個中國人與做一個別的國家的人不同。做一個中國人必須熱愛自己的國家……為自己國家的興旺發(fā)達而努力。”他還說:“我們要做世界人,便要愛全世界的人類。愛那些站在真理一面的人類,真理是不會泯滅的,真理是我們做人、做中國人、做世界人的最高準則。”他認為做現(xiàn)代中國人包含五方面的條件,要有健全的身體,要有建設的能力,要有創(chuàng)造的能力,要能夠合作,要樂于為社會服務,為人民服務。我們?nèi)绻堰@五方面的條件跟現(xiàn)在的《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對照一下,實質(zhì)內(nèi)容是相近的,他這五個方面提得簡單明確,使我們一目了然。“活教育”的目的論體現(xiàn)了德智體全面發(fā)展的要求,體現(xiàn)了時代要求和歷史使命。把做人上升到了崇高的境界,仍是我們今天的教育要追求的目標。
“活教育”的課程論是“大自然,大社會,都是活教材”。針對傳統(tǒng)教育“把書本作為學校學習的唯一材料”,把讀書和教書當成了學校教育活動內(nèi)容的實際狀況,陳鶴琴將“大自然、大社會都是活材料”概括為“活教育”的課程論。這是跟死教育的課程論最重要的區(qū)別,應該也成為今天幼教課程改革的方向,如我們講以游戲為主,實際上游戲應該是以大自然、大社會作為背景,作為環(huán)境,作為生態(tài)的游戲。而不能只是停留在課堂之中。
1928年,陳鶴琴負責全國幼稚園課程標準的草擬和制定工作,他反對小學和幼稚園的分科教學法,提倡“整個教學法”,主張把兒童所應該學的東西整個地、有系統(tǒng)地教給兒童。整個教學法到今天仍然是我們幼教改革的一個最重要的課題。目前指南對我們幼兒教育應該發(fā)展的5個方面都講得非常清楚,關(guān)鍵是這五個方面如何在一日活動中變成整個的。陳鶴琴當時就明確提出,把兒童所應該學的東西整個、有系統(tǒng)地教給兒童。
“活教育”的教學論就是“做中學,做中教,做中求進步”,我想這是我們現(xiàn)在所謂克服幼兒教育小學化傾向的關(guān)鍵所在。最近督導部門也對幼兒園小學化傾向進行了督導,在督導過程當中出現(xiàn)的分歧就在于什么是小學化,到底是孩子學了小學的內(nèi)容叫小學化,還是指不要用小學的教學方式來進行學前的教育,這兩個之間看法不是很一致的。討論中,也有人提出,美國高中的課程改革要求加大AP課程(大學先修課程)的比重,提出要實現(xiàn)高中有50%學生選修AP課程,這是不是就叫做高中大學化?
其實,我想小學化當然與內(nèi)容有關(guān),但可能主要不在于內(nèi)容,主要是在于所用方法不適合于孩子的年齡特點。而陳鶴琴先生提出的“做中學,做中教,做中求進步”就是我們改革的重點。他的“活教育”教學論的基本原則也就在這里。他說這并不是否定書本知識而是強調(diào)兒童是在與自然社會的接觸當中,在親身觀察和活動當中來獲得經(jīng)驗和知識。也就是說不在于學了多少東西,而在于這種學是通過孩子親身的觀察跟活動得到的,所以他主張把書本知識跟兒童的直接經(jīng)驗相結(jié)合,這樣獲得的知識才真實、才親切而且才可以激發(fā)兒童的學習興趣和研究的精神。
陳鶴琴提出,隨著課程的改變,組織形式也應該變,所以活教育的課程形式應該符合兒童活動跟兒童的生活方式,符合兒童跟自然社會環(huán)境的交往方式,所以他提出了五指教學法。該教學法包括五方面的活動,他用人的五根手指作比喻,而這五根手指是長在一個手上的,是不可分割的。我覺得五指教學法跟指南提出的五個方面也有很密切的聯(lián)系,這應該是中國最早的幼兒教育課程模式,比近幾年從西方引入中國的模式早很多年。
善于借鑒,但不盲目模仿西方
我們需要借鑒,因為只有開放才能更好地促進我們的改革。但是我們不是盲目地模仿西方。陳鶴琴留美的時候,他系統(tǒng)地學習了美國的教育學說,以及心理學的實驗研究方法,如借鑒杜威的思想。1934年7月,他對歐洲11個國家進行了教育考察,參觀了許多新型的實驗學校,跟各國的教育專家進行教育問題的討論,對歐洲的新教育有了真實的感受,從里面看到世界教育發(fā)展趨勢的共同特點,認為這是中國教育值得借鑒的。
但他的借鑒又不是盲目的,他在本國進行幼兒教育實驗研究的過程中指出:“要曉得我們的小孩子不是美國的小孩子,我們的歷史、我們的環(huán)境跟美國不同,我們的國情跟美國的國情又不同;所以他們視為好的東西在我們用起來未必都是優(yōu)良的。”我們現(xiàn)在的實踐實際上也證明了這一點,不僅我們的歷史,我們的環(huán)境跟美國不同,應該講我們整個的文化生態(tài)以及我們的家長都跟美國不同。所以,他提出:“幼稚園的設施總應當處處以適應本國國情為主體,至于那些具有世界性的教材和教法,也可以采用,總以不違反國情為唯一的條件。”陳鶴琴強調(diào)了要和國情結(jié)合,這可能是我們現(xiàn)在進行改革需要重視的一個問題。
改革開放以后引進國外的理論和國外的實踐是必要的,在一段時間里面模仿也是必要的,因為你不模仿你不知道他是什么東西,但是時至今日如果我們還是只有模仿,中國的幼兒教育沒有多少路可走了,因為很難適應我們現(xiàn)在時代的發(fā)展,包括家長的需求。所以說,就有一個如何真正走出中國的幼兒教育道路的問題擺在我們的面前。而陳鶴琴先生當年就已經(jīng)提出來了,面對舊教育的全盤西化,脫離實際,死讀書本的時弊,他指出:“今日抄日本,明日抄美國,抄來抄去弄不出什么好的教育”。這句話是值得我們深思的,他從美國回國以后正是五四新文化運動時期,一方面他用自己的親身經(jīng)歷批判封建的制度對兒童的束縛跟殘害。另外一方面針對當時幼兒教育被外國教會壟斷,全盤西洋化的現(xiàn)狀疾呼:“幼稚教育抄襲西洋,不切合中華民族性,不適合中國國情,不能使中國兒童適應。”陳鶴琴的思想超越了杜威的教育思想,是在實驗本國教育的基礎之上提出來的,是符合中國國情的。我想我們現(xiàn)在最需要的也是符合中國國情的中國的學前教育思想。
編輯:邢賀揚
關(guān)鍵詞:陳鶴琴 陶西平 幼兒教育 科學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