羞国产在线拍揄自揄自揄视频,直接看不卡无码免费视频,免费午夜无码片在线观看影,超碰av免费网络

首頁>收藏·鑒寶>資訊資訊

8000年前的浙江人吃了“海鮮大餐”,還做了“垃圾分類”

2020年06月10日 10:48 | 來源:中國青年報
分享到: 

故事要從2013年說起:浙江余姚三七市鎮(zhèn)三七市村,一家普普通通的工廠,正在打地基,準備建一個普普通通的廠房。然而,一鉆孔打下去,帶上來的泥芯中,居然發(fā)現(xiàn)了貝殼、動物骨骼、陶片……這些數(shù)量不小的物件深埋在地下5~10米處,不知道埋了多久,最近,井頭山遺址考古成果正式公布,我們知道了答案:8000年。

準確地說,井頭山遺址是江浙滬境內(nèi)迄今發(fā)現(xiàn)的唯一的一處史前貝丘遺址,也是中國沿海地區(qū),乃至全世界迄今發(fā)現(xiàn)的年代最早、埋藏最深的一處史前貝丘遺址。

首先要解決一個科普問題,什么是貝丘遺址?

通俗地說,就是古人吃完貝殼扔一塊兒,日積月累,幾千年后再次被發(fā)現(xiàn),就成了貝丘遺址;學術地說,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史前考古室主任、井頭山遺址考古領隊孫國平解釋,貝丘遺址主要是在新石器時代中晚期,一種以貝殼作為地層主要包含物的遺址。

在農(nóng)業(yè)文明的光芒尚未普照大地的時候,漁獵采集是我們的祖先獲取食物最靠譜的方式,沿海居民自然因地制宜,將目光投向了海洋。貝丘遺址在中國主要分布在遼東半島、山東半島,以及福建、廣東、海南、臺灣等沿海地區(qū),也有少量在內(nèi)陸湖泊邊上——這很好理解,在交通不發(fā)達的時代,吃“海鮮大餐”還得在海邊。

井頭山遺址范圍達1萬余平方米,堆積最大厚度在兩米以上。從已經(jīng)發(fā)掘出土的蚶、螺、牡蠣、蟶、蛤、蠔的堆積物來看,井頭山先民的日子似乎過得挺不錯。其中吃掉數(shù)量最多的是蚶,排第二位的是蠔,個頭都比我們現(xiàn)在吃的要大得多。孫國平說,8000年前,人沒這么多,它們的生長壓力也小,自然長得壯。

又一個問題來了,為什么江浙滬這3個沿海大省(市)此前一直沒有發(fā)現(xiàn)貝丘遺址?

“考古學者的確思考過這個問題。有猜測當時這邊的海里不太生長貝類,也有猜測是本地地質(zhì)環(huán)境不利于貝殼保存。”而隨著井頭山遺址的發(fā)現(xiàn),這兩個猜測都被推翻了,孫國平說,“最大的可能是江浙滬沿海環(huán)境變遷較大,早期貝丘遺址埋藏得比較深。”

此前,中國發(fā)現(xiàn)的貝丘遺址距今大多不超過6000年,大多分布在6000-5000年之間,沒有早于7000年的;井頭山遺址的橫空出世,一下子把時間線拉到了8000多年前。也就是說,至少從那個時候開始,一部分中國先民就開始了靠海吃海的生活。

孫國平說:“一個原因可能是早期貝丘遺址數(shù)量較少,不容易被發(fā)現(xiàn);根據(jù)井頭山的發(fā)掘情況——深埋于5-10米深的淤泥之下,所以另一個原因可能是中國沿海的早期貝丘遺址埋藏在很深的地方,傳統(tǒng)考古手段一般發(fā)現(xiàn)不了。”

井頭山遺址首次考古發(fā)掘推進的過程也十分艱難。工作從2017年開始,由于遺址超大埋深,上面覆蓋的還是含水量很高的灘涂淤泥,易流動和坍塌,所以,考古工作開始之前必須先用鋼結(jié)構(gòu)圍護設施把考古發(fā)掘區(qū)緊密地包圍起來。光是建這個特殊的考古基坑工程,施工就用了1年多的時間,耗資數(shù)百萬元,直到2019年9月,才正式進入發(fā)掘階段。

有人戲稱,8000年前的井頭山先民就懂得“垃圾分類”,吃完貝殼都扔一塊兒。當然,“分類”還有待改進:井頭山遺址的包含物中,除了最多的貝殼,還有少量陶器、石器、木器和骨角器,以及橡子、麻櫟果、桃核等果核……

至此,我們可以稍稍還原一下先民們的生活:他們面朝溫暖大海、背靠茂林山丘,主食是貝類,順便打獵、采野果;超出常識的是,井頭山人還會種水稻。通過文化層泥土的淘洗,并在顯微鏡下觀察淘洗物,能發(fā)現(xiàn)其中大量的水稻小穗軸(谷粒下端的關節(jié)部位)。可以說,井頭山人在優(yōu)越的自然地理環(huán)境中,發(fā)展出了“混合經(jīng)濟型”生產(chǎn)方式;不過從較為簡易的木器來看,生產(chǎn)技術還有待提高。

從時間角度,杭州蕭山的跨湖橋遺址同樣距今約8000年,與井頭山屬于平行時段;不過,從空間角度,井頭山居民要跨越100多公里去跨湖橋串門,幾乎是不可能的。而從歷史傳承關系的角度,井頭山遺址并非沒有“后人”,距此1公里多的一處丘陵小盆地里,就有距今六七千年前的河姆渡文化田螺山遺址;而不到10公里外,還有一個更加聲名顯赫的史前人類遺址——距今7000年的河姆渡遺址。

“井頭山遺址出土遺物具有鮮明的自身文化特征。以陶器為例,器型和裝飾與河姆渡文化陶器有一定相似性,但兩者之間的差異也很明顯。”孫國平說,從文化特征看,河姆渡與井頭山有著直接的血緣聯(lián)系或者文化上的傳承,但兩者之間還存在約800年的空當,“打個比方,井頭山是爺爺輩,河姆渡文化則是其孫子輩,中間還差一個爸爸輩有待我們?nèi)グl(fā)現(xiàn)。”

目前,井頭山遺址的發(fā)掘面積還只有700多平方米,這個聚落布局怎么樣,日常居住人口有多大規(guī)模、住的房子長什么樣、他們后來去了哪兒……這片土地上還有更多待解之謎。只是有一個消息略感悲傷:孫國平說,幾乎可以百分之百地確定,井頭山遺址的消失是因為海侵,“它上面覆蓋的地層完全是海相的”。井頭山的生活圖景從此深埋于海水沉積層之下。

在人類與海洋的相處中,有太多這樣的悲歡故事。當人類繁衍到距今5000年以內(nèi)的時候,農(nóng)業(yè)在沿海地區(qū)發(fā)展起來,稻米逐漸成為主要食物來源,貝丘聚落就越來越少了,最終全部湮沒在海岸之下。今天的我們,再次從海洋獲得讓人食指大動的海鮮大餐,再次將探索的目光投向大海,可曾想到,有些東西已經(jīng)滄海桑田,而弄潮的勇氣,8000年不改。

編輯:楊嵐

關鍵詞:遺址 井頭 頭山

更多

更多

<dd id="mmmmm"></dd>
  • <noscript id="mmmmm"><dd id="mmmmm"></dd></noscript>
    <nav id="mmmmm"><sup id="mmmmm"></sup></nav>
  • <tr id="mmmmm"></tr>
  • <nav id="mmmmm"></nav>
    <tfoot id="mmmmm"><noscript id="mmmmm"></noscript></tfoot><tfoot id="mmmmm"><noscript id="mmmmm"></noscript></tfoot>
    <nav id="mmmmm"><ul id="mmmmm"></ul></na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