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2019精準扶貧在行動>精準要聞 精準要聞
向世界展示可供借鑒的中國扶貧智慧
2020年是脫貧攻堅的決勝之年。5月21日至23日,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綜合頻道的三集電視專題片《決戰(zhàn)脫貧在今朝》應時而生。從扶貧對象到基層干部,從社會群體到特殊個體,該片展示了決戰(zhàn)決勝脫貧攻堅的堅強信念、豐富多維的真實敘事視角、銘記史冊的中國扶貧故事。
航拍展其勢
——迎難攻堅之勢
該片素材時效之新與其中大量航拍鏡頭有著密不可分的聯(lián)系。細數(shù)三集專題片的鏡頭拍攝,航拍鏡頭幾近半數(shù),有貧困縣地區(qū)地貌環(huán)境的呈現(xiàn),也有展現(xiàn)希望的美好寓意,其畫面呈現(xiàn)效果極為出彩。
自每段地區(qū)開篇展示的地理環(huán)境開始,航拍就以其無可比擬的優(yōu)勢展現(xiàn)出深遠的空間力,這種力量是深遠村落里的瑰麗與敬畏,更是脫貧攻堅之難,迎難而上的勢頭。與之相呼應,部分航拍鏡頭在結尾出現(xiàn),當工作深入群眾之心、村民擺脫了貧困的帽子、人民生活開始有了盼頭后,震撼的航拍視點再次呈現(xiàn),還自然以宜居,得幸福脫貧之生活,此時才是人與自然的和諧。梯田上的冰雪消融,怒江峽谷載著希望延伸遠方,高粱地不再貧瘠……在航拍的呼應和變化中,險峻惡劣之勢成為壯美和諧之景,迎難攻堅之勢成為小康致富之路。
敘事取其實
——多維視角之實
《決戰(zhàn)脫貧在今朝》本身就在和時間賽跑,新在素材、實在情感、豐于層次,鏡頭內的實事呈現(xiàn)與鏡頭外的脫貧速度、鏡頭內的扶貧干部與鏡頭外的廣大觀眾、鏡頭內的脫貧記錄與鏡頭外的攻堅腳步……呈現(xiàn)著一場動情真實、內外互動的脫貧故事。第一集《最后的硬骨頭》以地區(qū)為結構,在扶貧工作者調研走訪和扶貧對象發(fā)展變化間的雙視角展開互動敘述;第二集《共同的事業(yè)》呈現(xiàn)萬千扶貧工作者,以一個個真實扶貧工作者的視角呈現(xiàn)扶貧一線變化;第三集《一個都不能少》以扶貧對象作為主視角,撰寫著扶貧對象的脫貧蛻變故事。
同時,此片在敘事上以“日記體”敘述、“日記體”內容、“日記體”影像三個維度的“日記體”為一大亮點。例如在第一集《最后的硬骨頭》里,以“日記體”的敘述展開了五地的調研,由此拉近觀眾的認同距離,同時從外在結構上呈現(xiàn)出此片的文獻記錄性和事件時代性。在第二集《共同的事業(yè)》中,以扶貧犧牲的村干部生前自拍影像,以及全國各省大量基層扶貧工作者的珍貴主觀視角為代表的“日記體”影像,展示了全國各地脫貧工作人員工作的點滴記錄。大量“日記體”影像的呈現(xiàn),深刻闡釋了奔赴這場轟轟烈烈脫貧計劃的是無數(shù)的平凡個體,他們以一己之力做著瑣碎的事情。轟轟烈烈的中國故事是一步一個腳印走出來的,是日夜誠摯的心意與無數(shù)家常暖語搭建起來的。
正像這些交織的敘事視角一樣,扶貧本身也正是在不斷的溝通交流中有所進展,在心與心的交換中漸顯成績。多維的視角是實的,真正可見的脫貧效果更是實的。
人物筑其史
——中國脫貧之史
決戰(zhàn)脫貧在今朝,今朝載入史冊。該片更像是一位編史之人,所寫的是片中為扶貧犧牲的基層干部、對扶貧有所貢獻的廣大人民、在扶貧中受益廣泛的老百姓。這是中國的脫貧之史,也是時代之史。在黨的領導下,脫貧路上,扶貧對象一個都不會少,寫史之人也一個都不會忘。
甘肅省康樂縣、云南省怒江州、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墨玉縣、四川省阿布洛哈村、西藏自治區(qū)江當鄉(xiāng)……“最后的硬骨頭”要一一啃掉。一位位負責的脫貧工作人員、一個個扶貧群體的社會力量、一家家力所能及的熱心企業(yè)、一名名當仁不讓的人民子弟兵、一座座情連他鄉(xiāng)的扶貧城市。全國上下齊心參與這份偉大的共同事業(yè)。為云南省叢崗村怕見生人的孩子另辟教室,讓山西省大寧縣的村民們有醫(yī)可治,讓貴州省惠水縣村民全面搬遷安置,關注江西省神山村脫貧后的更多潛在問題,為寧夏回族自治區(qū)紅寺堡區(qū)愈成規(guī)模的掃帚大王而欣喜,防止廣西壯族自治區(qū)馬山縣脫貧對象返貧……脫貧路上一個都不能少。
“走崎嶇的路,翻連綿的山,過奔騰的河,攻險峻的關”,從鏡頭之內看向鏡頭之外、從擺脫貧困走向小康之路、從記錄歷史寫下未來可期……《決戰(zhàn)脫貧在今朝》讓廣大人民群眾真實看到、真切感受到一份精彩的脫貧答卷,這些真摯影像見證了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中國脫貧故事,也向世界展示了可交流借鑒的中國脫貧智慧。
(作者:王 真,系中國傳媒大學戲劇影視學院副教授)
關鍵詞:向世界展示可供借鑒的中國扶貧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