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沸點 沸點
七旬老人圖解京城40年變遷
對話
“我用收藏記錄下了這個時代”
北青報:您是如何開始收藏地圖?
魏有華:1981年夏天,我在陶然亭附近一家工廠上班,偶爾會去逛附近南橫街的跳蚤市場。有一天在地攤上發(fā)現(xiàn)一張1971年的《北京交通圖》,地圖中“文革”時期的新舊地名變化有著明顯的時代烙印,比如北京的友誼醫(yī)院、“文革”時期改名為反修醫(yī)院…… 我花5毛錢將其買下,這相當于當年我在工廠食堂一天的伙食費。正是這次地攤淘寶為我打開了收藏大門,那年我33歲。
北青報:您的藏品出自于哪些渠道?
魏有華:上世紀80年代,我經(jīng)常出入新華書店、中國書店、琉璃廠以及各類舊貨市場,在故紙堆里尋覓和北京相關的地圖文獻,但收獲并不大。我的收藏形成規(guī)模,還是要從上世紀90年代說起,那時潘家園和報國寺兩個舊貨市場成為收藏家的樂園,不分盛夏隆冬,每逢周末天不亮藏友們便聚集在潘家園市場,打著小手電在地攤上各取所需,我騎著28自行車風雨無阻,經(jīng)常溜達幾圈下來,舊地圖、舊書便將兩個布口袋撐得鼓鼓囊囊,搭在自行車貨架兩邊滿載而歸。
無數(shù)次的出乎所知、補遺從前……經(jīng)年累月,我的藏品“積沙成塔”。我目前收藏的地圖達3000余件(套),藏品年代從清中后期至2018年,其中80%出自潘家園、報國寺等舊貨市場。1995年,我專門找尋到一組單位淘汰下來的實木資料柜用于藏圖,這組資料柜的體量相當于普通大衣柜。
北青報:上世紀90年代的舊貨市場,為何會出現(xiàn)如此之多的舊地圖?
魏有華:上世紀90年代,北京市區(qū)大面積拆遷,很多老家底兒淪為廢品,大量流向舊貨市場,且更新速度非常快。而在這一買一賣、討價還價之間,很多老物件變廢為寶。現(xiàn)在我不經(jīng)常去舊貨市場,因為能感覺到好東西從數(shù)量上已經(jīng)大不如前。當下的主要工作是對藏品進行整理和研究。
北青報:您總說時代成就了您的收藏夢,您的個人收藏能為社會帶來什么?
魏有華:地圖是疆土的象征,在中華民國之前,大多掌握在王公大臣手中。地圖真正走向民間,是在中華民國時期,新中國成立之后得以普及。改革開放引入市場經(jīng)濟,地圖的種類愈加豐富,延伸到百姓生活的多個領域,甚至發(fā)展成為一項小眾的平民收藏。可以說,是時代成就了我的個人收藏,我通過自己的“大愛好”也為國家傳承了歷史文獻。
編輯:周佳佳
關鍵詞:七旬老人 京城40年變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