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書畫·現(xiàn)場>一點一評一點一評
陳師曾《讀畫圖》:有意味的“畫中畫”
陳師曾(1876—1923),名衡恪,號槐堂、朽道人,江西義寧(今修水)人。曾留學日本,善詩歌、書法,尤長繪畫。山水畫在師法明代沈周、清代石濤的基礎上,注重師法造化。人物畫注重神韻,多帶有速寫和漫畫的紀實性。他還對現(xiàn)代畫家齊白石影響頗深,勸其自出新意,變通畫法。著作有《中國繪畫史》《中國文人畫之研究》等。
讀畫圖(國畫) 87.7×46.6厘米 1917年 陳師曾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民國六年(1917年),是歷史上讓人難以忘記的大災之年。尤其京畿、直隸一帶,先是春夏季節(jié)旱情嚴重,后于7月下旬、入秋后又連降幾次暴雨。一時間,鐵路被沖斷、農(nóng)田被淹、秧苗被毀,受災區(qū)域之廣,人數(shù)之多是數(shù)十年所未見。水災發(fā)生后,北洋政府、慈善團體、文化人士等紛紛籌措賑濟。陳師曾的這幅《讀畫圖》描繪的正是當時藝術界以展覽形式賑災義捐的場面。畫上題跋這樣描述:“丁巳十二月一日,葉玉甫、金鞏伯、陳仲恕諸君,集京師收藏家之所有,于中央公園展覽七日,每日換新,共六七百件,取來觀者之費,以振京畿水災,因圖其當時之景,以記盛事。”
由此可知,《讀畫圖》的創(chuàng)作來自于一個真實的歷史事件。而解讀該作品,也從側面讓我們了解到當時北京文化人的一些生活場景。首先,畫面并存了創(chuàng)作者與觀者的視角。對創(chuàng)作者陳師曾而言,他是將自己所看到的展覽場景如實生動地記錄下來。作為看展的觀眾,有的俯首注視身前擺放的長卷與冊頁,有的仰面觀看墻上懸掛的畫軸,或正或側,神態(tài)各異,無一雷同。其次,以時裝入畫,表現(xiàn)了社會各階層人士。畫面上約有20人,主要以年歲稍長者為多,有中國人,也有洋人。你看那些觀眾的衣著,既有長袍馬褂頭戴瓜皮帽者,也有西裝革履戴禮帽的,還有穿高跟鞋帶手套的時髦女郎。他們集聚一堂,觀展之余好像還不忘品評討論,氣氛熱烈,似乎都被展出的藏家作品所吸引。再者,該畫呈現(xiàn)了一個不同于文人雅集式的美術展覽形式。
一般而言,中國古代的書畫交流基本是處在一個特定的、又有些私密的范圍內進行,即“文人雅集”。像畫面上表現(xiàn)的這種美術展覽,其實是伴隨著近代西學東漸的風氣傳入的,這一形式真正開始普遍起來是在1919年五四運動之后。因此,陳師曾在創(chuàng)作此畫時,美術展覽其實還是個比較新鮮的事物。對于美術家來說,參加這類助賑、有公益性質的書畫展覽也在一定程度上體現(xiàn)出了他們的社會關懷與責任感。此外,具體描繪上,作者在表現(xiàn)人物面部時用筆簡潔隨意,略帶漫畫色彩。形體塑造上省略了傳統(tǒng)人物畫當中的線條,以大塊墨色代之。盡管人物眾多,但以“之”字形構圖,排列錯落有致,因而不顯凌亂。并且,他還借鑒了一些西方畫法,用色涂染,深淺濃淡層次分明,富有立體感。尤其畫面上有意為之的空白處,反映出他在營造環(huán)境時對光線的感受和表現(xiàn)。盡管畫面人物眾多,但畫作字形構圖,排列錯落有致,并不顯得凌亂。
就此畫創(chuàng)作者陳師曾來說,出生在“義寧陳氏”這樣一個人才輩出的大家族中。其祖父陳寶箴是近代維新運動的代表人物,其父陳三立為清代進士、同光體詩派的主要作家,其兄寅恪是歷史學家。如此傳統(tǒng)文化深厚的家庭自然也令陳師曾受益匪淺,年少時就已顯露出在詩書畫方面的天賦。而后留學日本的經(jīng)歷亦令他眼界開闊,不故步自封。1913年,陳師曾赴北京任北洋政府教育部編審,兼任女子高等師范及北京女子師范博物館教員。在北京近10年間,陳師曾與當時畫壇、文壇的名流都來往密切。其中,已成為藝壇佳話的一件事是他主張創(chuàng)新,曾勸齊白石自出新意、變通畫法,對其影響頗深。陳師曾所處的清末民初,正是中國面臨各種變革的動蕩時期,政局復雜多變,東西文化碰撞激烈。針對當時中國畫因臨摹古人風氣陳陳相因的局面,陳師曾雖然也主張中國畫革新,卻沒有認為“西洋畫科學、中國畫不科學”,而是強調要以本國之畫為主體,舍其短,借鑒并融合西法之長。這樣的思想在他的繪畫實踐中亦是處處都有體現(xiàn)。就《讀畫圖》而言,該作品具有多方面的時代性與創(chuàng)新性:一是陳師曾以畫者和觀者的雙重視角進行創(chuàng)作,與此前中國文人畫創(chuàng)作理念有很大不同,即便在今天的美術環(huán)境中仍然具有啟示意義;二是該作品所刻畫的公開展覽形式在當時是比較新鮮的事物;三是該作品是當時社會一隅的現(xiàn)實寫照,突破了晚清人物畫多以高士、佛道人物等為題材的局限,特別是對人物形象的塑造,大膽引入西畫的表現(xiàn)方式,這與陳師曾革新中國畫的理念相一致。總之,《讀畫圖》以新鮮的內容和融會中西的技法語言,反映了陳師曾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思索與探索。
編輯:楊嵐
關鍵詞:陳師 讀畫圖 展覽 意味 畫中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