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歌劇《仲夏夜之夢》有輕盈的美感
三張懸著的溫床將夢境的詩意氛圍推向高潮。
【文化譚】
北京國際音樂節(jié)最大的功勞莫過于將目前國際歌劇舞臺最具影響力的導演大師羅伯特·卡爾森請到中國,用歌劇形式演繹了莎翁經(jīng)典《仲夏夜之夢》。沒有哲學討論,沒有深刻的人物拓展,但也沒有讓莎翁原始的戲劇內(nèi)涵流失。在元素有限的舞臺上,羅伯特·卡爾森建立了豐盈流動的美感。
布里頓從戲劇里挖掘出音樂價值
以歌劇來演繹經(jīng)典戲劇的范例在戲劇史上并不少見,光是莎士比亞就有《麥克白》、《奧賽羅》、《法斯塔夫》,威爾第被其中莊嚴偉岸的戲劇情緒和崇高的情操所吸引,英國作曲家本杰明·布里頓卻在《仲夏夜之夢》中挖掘出了獨特的音樂價值。盡管《仲夏夜之夢》是一部有關夢幻的杰作,同時引入了對肉體之愛的深刻討論,但在布里頓眼中這部莎士比亞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仿佛是一部天然歌劇。
的確,即便再精妙的舞臺設計似乎無法代替音樂神奇的魔力,還有什么比那晶瑩剔透的配樂更適合描寫森林、仙境、小精靈,夜空還有人神共享的夢境呢?當滑稽的帕克在小精靈的簇擁下,將魔藥重新始于年輕的戀人們時,布里頓晶瑩剔透的音樂全然使觀眾身臨其境,并為這個戲謔的時刻平添了一絲神圣感。
充滿詩意的夢境把歌劇推向高潮
但相較于莎士比亞致敬主題,以及這部歌劇問世56年來的中國首演,北京國際音樂節(jié)最大的功勞莫過于將目前國際歌劇舞臺最具影響力的導演大師羅伯特·卡爾森請到中國。2010年他執(zhí)導的瓦格納《尼伯龍根的指環(huán)》四聯(lián)劇驚艷上海,此番他親自帶著25年前執(zhí)導的《仲夏夜之夢》來京,才讓人們有幸領略到這部他藝術生涯早期創(chuàng)作的杰作。
鮮明的色調,簡約的舞臺,沒有真實意義上的叢林,奧伯龍的綠色與泰坦尼婭的藍色分別代表了自然世界中的天空和森林,奶白色月亮在三幕中形態(tài)各異,卻與雅典人的著裝以及第三幕忒修斯的宮殿保持一致,三張懸的溫床將夢境的詩意氛圍推向高潮。顯然,觀眾能在這部制作中找到卡爾森日后舞臺風格形成的諸多源頭,比如表演區(qū)向外延伸,包裹著樂池的四周的做法在他2013年巴登-巴登版的《魔笛》中的設計就再次出現(xiàn),同時他一如既往地對人物跳出舞臺,對劇情進行“注視”的手法有著深深的迷戀,就像2012年米蘭斯卡拉版的《魔笛》中那樣。
卡爾森的舞臺有渾然的戲劇穿透力
但是也必須承認,和卡爾森日后執(zhí)導的威爾第、瓦格納歌劇相比,《仲夏夜之夢》更像是一部輕盈的機巧之作。沒有哲學討論,沒有深刻的人物拓展,但也沒有讓莎翁原始的戲劇內(nèi)涵流失。在元素有限的舞臺上,他建立了豐盈流動的美感,更關鍵的是作為一位杰出的舞臺大師,卡爾森諳熟樂譜中的細節(jié),深知如何利用音樂推波助瀾,完成舞臺氣氛的轉換,以及人物動作的進展與延宕。
執(zhí)導過布里頓歌劇《旋螺絲》的中國導演易立明曾說過,一流的戲劇導演不會屈尊為歌劇中的音樂背書,所以歌劇導演基本上都是二流水準。但至少現(xiàn)在來看,羅伯特·卡爾森并不在此范疇,他并非作曲家的奴仆,而是把音樂作為整個舞臺系統(tǒng)中的元素而加以利用,他用舞臺翻譯樂譜,以音樂解放舞臺,讓布里頓與莎士比亞兩位相隔三個世紀的天才和諧共處。
幕間休息時,看到國家大劇院的歌劇制作部門負責人與卡爾森交談,這似乎暗示了大師來京制作一部全新歌劇的可能性。不知道國家大劇院能否接受他那種具有“經(jīng)典派頭”的現(xiàn)代制作,畢竟他的舞臺中沒有泛濫的視覺奇觀,更無宏偉奢華的裝飾,有的只是一股渾然的戲劇穿透力。
□許淥洋(古典樂評人)
編輯:劉文俊
關鍵詞:歌劇 《仲夏夜之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