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史記·資政>晚清風云晚清風云
甲午戰(zhàn)爭中的六張面孔
李秉衡:
山東威海是北洋海軍屯泊基地,海防上歸北洋大臣指揮,但威海城外地域的防務都屬于山東巡撫的職責。李鴻章的另一職務是直隸總督,與山東巡撫并無隸屬關系,他不能直接指揮山東省軍隊。因此守御威海軍港,特別是其后路的安全保障,沒有山東省的配合是不行的。
甲午戰(zhàn)爭爆發(fā)后,以翁同龢為首的清流黨,攛掇光緒皇帝調走了與李鴻章默契配合的福潤,改任李秉衡為山東巡撫。李秉衡一向是清流黨在地方上倚重的實力派人物。
黃海海戰(zhàn),中日各十二艦參戰(zhàn),中方五艦沉沒,四艦重創(chuàng);日方不僅一艦未沉,且用四天就恢復了艦隊戰(zhàn)斗力。在旅順未及修復的北洋艦隊泊入威海灣時,“鎮(zhèn)遠”又不幸觸礁癱瘓。然而,只要威海后路不失,日本海軍是不可能從正面攻入威海灣的。此時清廷已著手與日本政府談判,保住軍港和艦隊這塊實力砝碼,意義重大。
但是,李秉衡為了扳倒并最終取代李鴻章,與中樞的清流們上下勾結,虛張聲勢,不真正向十萬火急的威海派遣一兵一卒,反而在援軍、彈藥上處處掣肘,坐視北洋海軍困守孤島,彈盡糧絕。可悲的是,后人常常對拼殺殉國的烈士詬病苛責,但卻從李秉衡瞞天過海的奏章和義薄云天的口號中找到了“愛國”的史料。
方伯謙:
甲午戰(zhàn)爭中的英雄太多了,但“濟遠”艦管帶方伯謙卻是十足的狗熊。20世紀90年代開始,在一些方伯謙旁系后人的主持下,曾掀起過一段為方伯謙“平反”的活動,但因為沒有任何可信的史料依據,并不被史學界認同。
方伯謙畢業(yè)于福州船政學堂并留學英國,深諳官場之道,備受李鴻章、丁汝昌器重,身為管帶卻有總兵頭銜。與他宦海得意相伴隨的,是令人艷羨的私人生活。方伯謙在北洋海軍巡歷必經的港口,遍布房產和小妾,無論是船到威海、煙臺、福州或上海,在他的年譜中都能見到回寓的內容。他的這種行徑,被某些人誤以為是北洋海軍的普遍現(xiàn)象加以指摘。
日子過得太美了,就磨掉了軍人的銳氣。在豐島海戰(zhàn)中,“濟遠”高懸白旗,亡命狂奔,見日艦緊追不舍,又掛起了日本海軍旗。僥幸脫逃后,方伯謙編造的擊傷日艦等一系列謊言,歷經后世的影視劇傳播,都快成信史了。黃海海戰(zhàn),方伯謙故技重施,在鄧世昌與艦同沉之后,奪路而逃,“茫茫如喪家之犬”。
方伯謙誤國,清廷、李鴻章、丁汝昌、劉步蟾、各艦官兵齊聲喊“斬”,那發(fā)自心底的怒吼聲,120年后的今天,都仿佛能夠聽見。
甲午戰(zhàn)爭中可說的人和事太多了。只有了解了真相后,才能信心滿滿,既不自大,也不自卑;揚長避短,去迎接民族新的挑戰(zhàn)。
編輯:曾珂
關鍵詞:甲午戰(zhàn)爭 李鴻章 丁汝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