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國企·民企>深·觀察深·觀察
宜信壞賬迷霧
宜信獨特的債權轉讓模式
雖然是國內最早試水P2P的企業(yè)之一,宜信另辟蹊徑,提供債權轉讓模式的服務,并大力發(fā)展線下業(yè)務,被一些P2P行業(yè)人士視為異類。
2000年,從華爾街回來的唐寧出任亞信科技戰(zhàn)略投資和兼并收購總監(jiān)。之后,在他熟悉的培訓行業(yè)里參與幫扶了多家職業(yè)培訓機構,卻發(fā)現(xiàn)越來越多的受教育者由于沒有足夠的資金一次性支付教育費用,而被擋在了校門外。
于是,唐寧拿出自己的錢借給這些參加職業(yè)培訓的大學畢業(yè)生。這讓他周圍的朋友很感興趣,認為這是一個很好的理財方式。這些人包括培訓機構的老師、領導,因為借錢給學生,他們彼此都了解,互相信任。
2006年,唐寧在中國創(chuàng)立了宜信集團,并將P2P這一舶來品引進中國。
所謂P2P平臺就是,個人與個人通過第三方網絡平臺完成借貸。國外信用體系完善,對借款人的風險容易把控,P2P公司多依賴互聯(lián)網平臺主要做“對接需求”的工作,將兩端客戶通過互聯(lián)網實現(xiàn)需求對接。
但在中國不一樣。國內信用建設較為薄弱,在國內做信用貸款服務并不容易,P2P平臺不僅要實現(xiàn)“對接需求”,還要做信用審核與風險控制,通過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方式來推動P2P商業(yè)模式的發(fā)展。
宜信創(chuàng)立之初進展緩慢。一方面宜信掌握的客戶信息特別是信用信息非常有限,風險較大;另一方面,優(yōu)質借款人資源也很少。
唐寧身邊的一些朋友想參與進來,但有的遠在上海,于是有人就提議,把唐寧出借的債權買過來,就這樣,宜信的“債權轉讓”模式開始了。
具體做法是,借款人與唐寧個人簽訂《借款協(xié)議》,唐寧將錢直接從個人賬戶劃給借款人,再將手握的債權按時間、金額拆細,形成期限不同收益不同的產品,賣給投資人。投資人同樣將錢直接打到唐寧的個人賬戶,投資人和借款人兩端市場的對接由此完成。
宜信專門為此設計了一系列產品,包括宜人貸(最低出借金額5萬元)、月息通(最低出借金額10萬元)、月益通(最低出借金額5萬元)、季度豐(最低出借金額30萬元)、月定投(最低出借金額2000元)、宜農貸(最低出借金額100元)等。新推出的宜定盈,甚至連投標都由系統(tǒng)幫借款人完成。通過智能選標和循環(huán)出借,出借人可以將資金出借給宜人貸平臺上的精英標用戶,以此來提升用戶的資金流動性和利用率,增加實際收益。
這種模式由于通過債權的組合分拆,實現(xiàn)了產品的標準化及類固定收益化,同時克服了線上模式極度依賴用戶主動尋求貸款因而發(fā)展速度緩慢的劣勢。從2007年起,宜信每年均以超過200%的速度在增長。
最新數(shù)據顯示,宜信集團員工已約2萬人,平臺累計貸款成交量超過百億元,成為全球最大的P2P平臺。根據宜信官方信息,其已經獲得凱鵬華盈、IDG與摩根士丹利聯(lián)合投資,兩輪合計近億美元。
質疑集中于非法集資和資金池
成立8年以來,唐寧創(chuàng)造出的債權轉讓模式在解決了眾多融資難題之外,也受到頗多質疑。這種方式是否涉嫌“非法集資”?是否會形成資金池?但現(xiàn)實是,目前對P2P行業(yè)的監(jiān)管仍然缺位,宜信在質疑中前行。
目前圍繞“宜信模式”的爭議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宜信的債權轉讓方式是否涉嫌“非法集資”?二是債權轉讓多對多的模式是否有風險,是否會形成資金池以賺取利差?
按照《合同法》以及最高法的司法解釋,自然人可以作為主體去放貸,民間借貸超過銀行同期利率4倍的部分才不受法律保護。也就是說,宜信公司去放貸是違法的,但唐寧個人作為放貸主體并不違法。
但宜信公司賺的錢和唐寧個人放貸的錢如何轉換,如何入賬和出賬,宜信從未對外透露過。有人戲稱,唐寧是中國目前累計放貸額度最大的個人。
前央行副行長吳曉靈去年曾公開表示,一些公司采用自然人給人貸款,再將貸款賣給自然人以吸收資金,承諾在一定期限內還本付息,這種模式,恰恰是最高法院對于非法集資的定義。市場普遍認為,這里指的就是宜信模式。
唐寧則認為債權轉讓模式提高了投資人與借款人的效率。“債權轉讓模式,既方便借款人,可以很快獲得資金,又方便出借人,省去與借款人直接對接的手續(xù)。”唐寧在接受采訪時說。
此外,多對多的債權關系也被認為蘊藏資金池風險。
林云向記者表示,她曾經拿10萬元去宜信投標,最后債權列表所對應的借款人有22個,也就是說她的10萬元借給了22個人,平均每個人不足5000元。而這些借款人也有很多個“債主”,形成了多對多的債權關系。
在這復雜的債權關系背后,宜信是否形成資金池,并通過期限錯配賺取利差?
點融網創(chuàng)始人郭宇航解釋說,所謂資金池是先把錢募來,借款人在哪里不知道,承諾10%、20%的回報,然后再把錢募出去。這種模式下,募來的錢不放出去就是產生了成本,平臺會有放貸的沖動,把錢放給更危險、更高危的人群,使得不應該發(fā)生的風險而發(fā)生了。
據了解,宜信給投資人兩種選擇,一是通過宜信平臺投資人與借款人直接交易,一是宜信已經打包好的債權轉讓。宜信內部人士稱,出借人和借款人直接交易的僅是少數(shù)。多數(shù)情況下,宜信促成的是債權轉讓。
另一P2P平臺創(chuàng)始人告訴記者,P2P的核心特質是用戶自己選擇投資標的,參與整個投資過程風險甄別,進而自己承擔投資風險,但這一過程在線下P2P模式中被極大地模糊。雖然法律意義上是由宜信推薦債權合同,客戶有選擇權,但是打包組合這種形式,實際上客戶沒有選擇只能接受,并且背后借貸關系是否一一對應很難查證。
但唐寧一再表示,在這個模式中不存在任何期限錯配或者承諾收益、承諾本金的情況。一定是投資人從出借人那買了一個已經生成的債權,債權是多長時間就買了多長時間,每一次的款項是完全一一對應的。這種模式,也沒有資金池,所以投資人經常都要等待合適的借款人。
中國小額信貸聯(lián)盟理事長杜曉山認為,對于宜信P2P模式究竟有沒有違規(guī),外人不好判斷,只能交給監(jiān)管方。
但目前對P2P行業(yè)的監(jiān)管仍然缺位,上周,銀監(jiān)會副主席閻慶民在博鰲稱,今后將由銀監(jiān)會牽頭來承擔對P2P監(jiān)管的研究,但目前還沒有具體的方案。
編輯:羅韋
關鍵詞:宜信 項目 風險 房地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