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2014全國兩會>好聲音>政治政治
邁好全面深化改革關鍵一步
——從十八屆三中全會到全國兩會
今年的地方兩會上,“全面深化改革”成為最熱的主題詞。多個省區(qū)市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改革”被提及的平均次數(shù)在50次左右,許多地方更是將“全面深化改革”單列出來,作為政府工作的首要任務。各地頻頻亮相的新思路、新舉措,匯聚成這個春天里改革新出發(fā)的最好注腳。
“過去100多天,中國進入到全民思考改革、熱議改革、推動改革、實踐改革的歷史新階段,全社會對改革有了更強的共識、更多的期盼、更堅定的信心。”全國政協(xié)委員、中國(海南)改革發(fā)展研究院院長遲福林認為,這一良好氛圍為今年全國兩會的召開和今年改革的全面推進奠定了堅實基礎。
從十八屆三中全會到全國兩會——信心堅定,認識清醒。改革越是推進,對利益關系的觸及就越深。面對難啃的硬骨頭,必須沉著應對、攻堅克難
作為中國政治的重要“風向標”,兩會既是外界窺探中國改革發(fā)展新動向的重要窗口,也是回應百姓期盼的有效平臺。
最近一段時間,社會保障、反腐倡廉、治理霧霾、戶籍制度改革等輿論熱詞成為各大媒體爭相報道的焦點,凸顯百姓對全面深化改革的期待。
“社會各界集中關心的問題,既是中國發(fā)展待解的難題,也是中國改革攻堅繞不開的頑石。”李揚代表說。
對處在轉(zhuǎn)型關口的中國來說,面臨的風險、問題以及來自各個方面的利益訴求,遠大于此前從低收入國家邁向中等收入國家的歷史時期。推動改革,光有熱情遠遠不夠。在多重約束之下做好全面深化改革的大文章,絕非易事。
在李揚看來,新一輪改革是一場從根上進行的改革,改革廣度和深度前所未有。改革的總目標上升到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的高度,改革難度超越以往。
“人治還是法治,是中國改革的老大難問題。一個成熟的社會制度必須依靠法律。”李揚認為,新一輪改革的最大難題是如何形成一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體系。
全國政協(xié)委員、中國社科院經(jīng)濟學部副主任劉樹成也認為,面對公眾對市場秩序和社會公正的強烈期待,只有通過法治手段才能讓市場發(fā)揮決定性作用,并更好地發(fā)揮政府作用,保障社會公平正義的實現(xiàn),而這正是改革難點所在。
改革越是推進,對利益關系的觸及越深,闖關破障的難度越大。
“任何一項改革都是一次權力的再分配、利益的再調(diào)整,由此決定了改革本身的風險。”遲福林委員認為,與以往相比,當前改革的深刻性和復雜性更加突出。
自去年以來,中央政府在簡政放權方面持續(xù)發(fā)力,大刀闊斧地取消和下放了一大批行政審批事項,用政府權力的“減法”,換來市場活力的“加法”,但改革顯然不能畢其功于一役。
不久前的海南省兩會上,省人大代表邢詒川“曬”出長達5頁A3紙的“行政審批長征圖”,詳細記錄了一個投資項目從獲得土地到辦完手續(xù),需經(jīng)過30多項審批,蓋上百個章,全程最少需歷經(jīng)272個審批日。
觸動利益比觸及靈魂還難,對那些習慣了“權力無限大、監(jiān)督無限小”風光日子的一些政府官員來說,簡政放權觸及自身利益,無異于拿刀子割自己的肉,每前進一步都很不易。
編輯:付鵬
關鍵詞:全面深化改革 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