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協商>政協動態(tài)
共同的家園
——寧夏政協“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看當代移民對寧夏的歷史作用和所形成的歷史經驗”調研協商綜述
本報記者 范文杰
寧夏的發(fā)展史就是一部移民開發(fā)史。
自秦漢以來兩千多年間,長城內外諸多民族在寧夏境內交往交流交融和遷徙流動,形成了各民族在寧夏共居、共學、共事、共建、共同創(chuàng)業(yè)的社會歷史,造就了“塞上江南”的富饒之地。
當代移民對寧夏經濟社會發(fā)展產生了什么積極影響?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看,當代移民對寧夏的歷史作用和所形成的歷史經驗又是什么?11月17日,寧夏回族自治區(qū)政協召開專題協商會,政協委員和各部門負責人交流研究成果和心得,深化認識,增進共識。
調研組在銀川市賀蘭縣欣榮村紅樹莓基地調研
委員們認為,新中國成立以來,全國各地在不同時期、因各種原因持續(xù)移居寧夏的當代移民,促進了寧夏各項事業(yè)發(fā)展,為全面建設美麗新寧夏作出了重要貢獻。開展寧夏移民歷史資料征集研究工作,為進一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了重要的經驗借鑒。
■ 寧夏有天下人
自治區(qū)政協對寧夏當代移民問題的關注可謂久矣。自治區(qū)政協常委、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員會主任宋建鋼感慨:需要了解調研的人物史料太多。“很多人都不在了!”
2020年,自治區(qū)政協全會提出,要對寧夏移民情況進行搶救性采訪和資料收集工作。
“近3年來,采訪征集小組到全區(qū)16家檔案館和地方志辦查閱收錄移民檔案,到與移民有關的23個部門和數十家相關農場、企業(yè)收集移民資料,深入移民家庭進行面對面采訪和史料征集,對各個時期從全國各地支援寧夏的100多位老同志進行搶救性采訪。”
宋建鋼介紹,目前,已累計征集整理移民檔案資料2000余份、實物資料150余件、照片1500余幅,錄制采訪視頻50個,整理口述稿90篇,約40萬字。
為了讓委員們全面了解寧夏移民歷史,為協商建言做足功課,寧夏政協在今年3月底安排講座,主講人楊森翔細述寧夏移民的悠遠歷史:漢武帝劉徹兩次巡視寧夏,向寧夏地區(qū)移民70萬人,首次在寧夏平原大規(guī)模開渠墾田。
1958年,寧夏回族自治區(qū)成立,寧夏的移民進程翻開新的一頁。
調研組在吳忠市紅寺堡區(qū)第一小學調研
參與調研的自治區(qū)政協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員會副主任楊占武說,1957年11月,黨中央決定成立寧夏回族自治區(qū),中央組織部向各省發(fā)出通知要求支援寧夏縣處級以上干部,先后從全國各地調入寧夏的各級干部達6557名,占自治區(qū)干部總數的31.6%。此后,中央和全國各地的黨政干部持續(xù)不斷進入寧夏,其中以大中專畢業(yè)生為主體的人才移民成為一大特點。
為加快寧夏各項事業(yè)發(fā)展,中央還有計劃地向寧夏輸出各類人力人才資源。工業(yè)方面,圍繞寧夏煤炭基地建設,從陜西、甘肅、山西、遼寧、江蘇等地調集眾多工程技術人員、復轉軍人支援寧夏,人數達2.8萬人。為建立寧夏工業(yè)體系,從上海、天津整體搬遷企業(yè),“三線”建設時期,從沿海及工業(yè)發(fā)達地區(qū)先后安排95個遷建項目,隨項目進入寧夏的干部職工達4.8萬人。
這個時期,隨著各民族之間政治、經濟、文化融合趨勢的進一步擴大,寧夏地區(qū)匯聚了祖國四面八方的人們。以至于民間有這樣的說法:寧夏有天下人,而天下無寧夏人。
在調研路上,一位寧夏籍委員笑稱:早年上學時,老師是浙江、北京人;看病時,大夫是天津、上海人;買菜時,老板是河南人、東北人;買家具燈具時,老板則是浙江人;買茶時,老板多為江蘇人、福建人。反倒是土生土長的寧夏人很少。
■ 寧夏百萬大移民
寧夏政協本次協商之前的調研被定義為“課題式調研”,按照自治區(qū)黨委要求,要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角度,分析總結當代移民對寧夏的歷史作用和所形成的歷史經驗,為隨后進行的“寧夏移民歷史展覽”提供理論依據。根據分工,部分委員們調研的重點聚焦在被稱為民生工程的“百萬大移民”——寧夏為使農民脫貧致富進行的百萬扶貧移民。
20世紀80年代開始的寧夏本土扶貧移民,經歷了早期吊莊移民、脫貧攻堅移民、生態(tài)移民等多個階段,30余年間先后6次實施大規(guī)模易地搬遷移民,累計搬遷移民130余萬人。2016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到寧夏視察時指出,移民搬遷是脫貧攻堅的一種有效方式。要總結推廣典型經驗,把移民搬遷脫貧工作做好。
4月12日,自治區(qū)政協副主席許寧帶隊來到位于寧夏北部的銀川市賀蘭縣南梁臺子村。
南梁臺子村是純移民村。1984年8月,賀蘭縣從沿河的通義鄉(xiāng)等地搬遷了600多人到該村;1990年,又從寧夏南部山區(qū)各縣移民110戶到南梁臺子;2017年,賀蘭縣將南梁農場“十一五”移民及農墾南梁農場生態(tài)移民安置區(qū)移交的“十二五”移民合并成南梁臺子隆源村。
“2021年我們村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2866元,隆源村還被評為全區(qū)人居環(huán)境綜合整治示范村。”說到這些年移民村的發(fā)展,賀蘭縣鄉(xiāng)村振興服務中心主任張鑫滿臉笑容。
調研組來到洪廣鎮(zhèn)欣榮村紅樹莓基地、金貴鎮(zhèn)江南扶貧產業(yè)園、立崗蔬菜公園等地,“現在家里的收入怎么樣?收入來源有哪些?”聽到農戶反映生活越來越富足時,調研組囑咐大家,要探索移民產業(yè)高質量發(fā)展,穩(wěn)步推進移民致富提升行動,全力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后半篇”文章。
從一片荒灘到嶄新整潔的移民村,寧夏南部吳忠市同心縣石獅管委會惠安村的改變是寧夏“百萬大移民”的又一個縮影。
5月的一個上午,調研組來到惠安村。
調研組在吳忠市同心縣石獅管委會惠安村調研
“我是從同心縣東部山區(qū)移民搬遷到這里的,這個村2007年由福建省泉州市惠安縣援建,所以取名惠安村。”鎖忠誠現在是惠安村黨支部副書記,面相黢黑、略顯瘦小的他說起惠安村的變化聲音特別洪亮,“我原來住的村子總體上處于文盲半文盲狀態(tài),沒有一個大學生。到惠安村后,光我家就考出兩名大學生。現在,惠安村每年都會出幾十名大學生,北京師范大學、西安交通大學等名牌大學的學生我們村都有,文盲半文盲這個名詞永遠消失了!”從自己家孩子的成長,說到這些年村里的變化,鎖忠誠非常自豪。
“這都是黨的政策好!”鎖忠誠感激地說,近年來,惠安村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主線,緊扣“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fā)展”主題,將民族團結進步創(chuàng)建活動“嵌入”和融合到全村經濟社會各項事業(yè)發(fā)展中,村里呈現出民族團結進步、經濟社會發(fā)展、鄰里和諧和睦的良好局面。
“我們要教育下一代不要忘記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不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對于將來,鎖忠誠的心里已經有了新“藍圖”。
寧夏的移民歷程,描繪了一幅百萬移民脫貧攻堅的歷史畫卷,也詮釋了自治區(qū)黨委政府帶領廣大干部群眾團結奮斗、脫貧攻堅的偉大實踐。
■ 協商會上話移民
在深入扎實調研的基礎上,11月17日,自治區(qū)政協召開專題協商會,委員們紛紛建言獻策。
“當代寧夏移民歷史,再現的是寧夏70多年匯集而成的中華各民族在寧夏的奮斗歷程,開展寧夏移民歷史資料征集研究工作,有利于弘揚和傳承各族人民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fā)展的時代精神。”彭生選委員認為,通過研究梳理移民的歷史作用,總結概括其所形成的歷史經驗,不僅可以服務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一主題,而且對于開辟寧夏文史工作新領域,展現文史資料的時代價值具有重要意義。
“寧夏當代移民現象最能夠表現的是黨的決策的前瞻性;最能體現的是老一代移民聽黨的話、跟黨走的決心和行動;最大的結果是促進了共鑄、共融和共同發(fā)展。”藺銀生委員建議,自治區(qū)政協在現有研究和整理基礎上,編輯國內首部省級《當代寧夏移民志》,對新中國成立以來寧夏移民歷史做系統整理。“目前基本完成近百萬字記事和檔案的整理工作,已具備完成志書的條件。”藺銀生很有信心。
“要注重產業(yè)發(fā)展,通過各民族之間的交流、交往、交融,引進更多高精尖人才,助推黃河流域生態(tài)保護和高質量發(fā)展先行區(qū)建設。”拜學英委員提出。
……
委員們還建議,進一步聚焦經濟建設,因地制宜推動移民地區(qū)特色產業(yè)發(fā)展,實現移民利益最大化,讓移民群眾更真切地感受到“共產黨好,黃河水甜”,堅定不移聽黨話、跟黨走。充分挖掘移民地區(qū)的歷史脈絡,引導廣大干部職工和各族群眾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進一步塑造好移民地區(qū)具有時代意義的精神文化符號,深化各民族地區(qū)移民群眾共居、共事、共學、共樂,實現群眾在理想、信念、情感、文化上的團結統一,守望相助。
“自治區(qū)政協關于當代移民的議題非常有意義,委員們做的調研特別深,建議十分中肯。我們將加大對該項工作的支持力度,繼續(xù)做好對移民文獻以及實物的收集整理工作。”自治區(qū)黨委宣傳部副部長楊柳表示。自治區(qū)黨委統戰(zhàn)部、民族事務管理局等相關單位的負責人也表示,將以此次協商會議為切入點,積極做好相關工作,讓政協委員的建議盡快落地生效。
自治區(qū)政協主席崔波說,當代寧夏移民歷史持續(xù)時間長,地方特色顯著,要從理論、文化等多個層面深刻認識其現實意義,將其作為建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示范區(qū)的重要素材。做好當代寧夏移民研究成果的轉化和應用,為加快建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示范區(qū)貢獻政協智慧和力量。
《 人民政協報 》 ( 2022年12月26日 第 08 版)
編輯:王亦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