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人物·生活>集·言論集·言論
《無問西東》:遵從心靈深處的真實
作者:清歡
電影《無問西東》是紀念清華大學百年誕辰的獻禮之作。作為一部校慶片,影片上映后出人意料地贏得了口碑與票房的雙豐收,究其原因,在于影片對崇高人文精神的深刻探尋,并強烈激發(fā)了人們對于自己內(nèi)心“真實”的叩問。影片講述了四代清華人的故事,細膩地呈現(xiàn)了他們的人生選擇。四個時代背景跨越百年,故事講述上相對獨立,又相互承接,緊扣“真實”這一主題徐徐展開。
電影《無問西東》海報
《無問西東》采用非線性敘事方式,將四個時代串聯(lián)起來,形成宏大的歷史格局,細致地刻畫了每個人物在時代環(huán)境里所經(jīng)歷的痛苦、掙扎、矛盾的心理變化過程。影片像一篇影像化的散文,形散而神不散,展示了不同社會背景下“真實”的四種面貌。
1920年代,真實是“真心和真性”。1923年的清華園,吳嶺瀾文科超群,實科成績卻是“不列”,囿于“學實科才有用”的社會觀念,他在日復(fù)一日的忙碌中麻痹自己。面對吳嶺瀾的執(zhí)著,校長梅貽琦力勸他關(guān)注自己內(nèi)心的真實,“把自己置身于忙碌之中,有一種麻木的踏實,但喪失了真實”,充實不等于真實。在時代浪潮的裹挾下,對自己真誠,聽見內(nèi)心的聲音,是正視自己的天性,不被世俗教條所束縛。帶著對自我真實的追問,吳嶺瀾毅然棄理學文,終成一代文學教授,將真實的信念一代代傳遞下去。
抗戰(zhàn)時期,真實是保家衛(wèi)國。沈光耀出身于“三代五將”的名門望族,身為家中獨子,因孝順答應(yīng)母親不參軍。后來,他親眼目睹日軍轟炸給同胞帶來的生離死別,在老師吳嶺瀾“不要放棄對生命的思索,對自己的真實”的啟發(fā)下,認識到自己的真心,并投筆從戎,走上九死一生的戰(zhàn)場。民族危亡之際,沈光耀的“真實”是盡其所能幫助他人,本著內(nèi)心的良知保家衛(wèi)國。“這個時代,缺的不是完美的人,缺的是從自己的心里給出的真心、正義、無畏和同情”。
1960年代,真實是勇氣。青梅竹馬的陳鵬和李想都很喜歡王敏佳。王敏佳因一封匿名舉報信遭遇批斗和毆打,使她在現(xiàn)實生活中失去立足之地的原因,是她偽造了與政治人物合影的經(jīng)歷,李想由此認為王敏佳不真實,并擔心幫她會影響自己的前途,于是選擇了沉默,而了解真相的陳鵬不顧風險挺身而出,救下了王敏佳。“你怪她沒有對你真實,可你給她對你真實的力量了嗎?”真實有時候不僅需要認清自己的內(nèi)心,還需要有直面困難、犧牲自我的勇氣,而這種犧牲,往往包含著對他人的責任。
21世紀10年代,真實是選擇善良。張果果被上司陷害,贊助四胞胎的廣告方案被廢除,自己被解雇,卻仍然自掏腰包真心幫助窘迫的四胞胎及其家人。在社會爾虞我詐與信任危機的影響下,張果果懷疑自己的善良被利用,在父母希望他“去做自己感覺快樂和開心的事情”的鼓勵下,最終面對了內(nèi)心深處的童心和想要幫助他們的真誠,而等待他的,是一封感謝信和四支胎毛筆。或許世俗會存在對人性良善的普遍質(zhì)疑和嚴重扭曲的價值觀,但我們依然可以選擇無愧于心。
真實是什么?《無問西東》借梅貽琦之口給出了一段解釋:“什么是真實?你看到什么,聽到什么,做什么,和誰在一起,有一種從心靈深處滿溢出來的不懊悔,也不羞恥的平和與喜悅。”片中的人物都在追尋這種“真實”,或者說,都找到了自己的真實。也正是這份真實,將這四個故事緊緊聯(lián)系在一起。吳嶺瀾是沈光耀在西南聯(lián)大求學期間的老師,陳鵬是沈光耀參軍以后空投食物救助的孤兒之一,李想后來因為內(nèi)心愧疚主動選擇支援邊疆,他犧牲生命救下的同事正是張果果的父母。四個故事里的人因為“真實”而彼此相連,互為因果。
“真實”自有一股力量,在一代一代人中傳承,也帶給了人們審視內(nèi)心、觀照自我、關(guān)愛他人等多維度的人生思考。無論處于哪種時代背景之下,人們大多面臨著相同的選擇:是選擇明哲保身而隱藏內(nèi)心,還是選擇本心真實而違背世俗?“世俗是這樣的強大,強大到生不出改變它們的念頭來”,身處時代之中,我們唯一能把握的,唯自己一人而已。遵從內(nèi)心的真實,心之所向,無問西東。(清歡)
編輯:董雨吉
關(guān)鍵詞:真實 無問西東 內(nèi)心 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