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 要聞
特寫:兩岸“80后”滬上“繡”逢知己
新華社上海12月9日電(記者黃揚 許曉青 任垚媞)9歲時,宋亞樵跟隨做生意的父母從臺中來到蘇州,并在蘇州讀書,成了一名臺生。也許是受江南水鄉(xiāng)氛圍的熏染,這個臺灣男孩愛上了服裝設計,尤其是對刺繡工藝感興趣。
如今年過而立的宋亞樵,已是經驗豐富的設計師。他一臉絡腮胡,同時也有著一手精細的繡花功夫,朋友們送他一個外號——“張飛繡郎”。
宋亞樵與大陸合作伙伴張曉星共同開設的刺繡工坊——縷薇工作室,已斬獲多個海內外獎項。這間工作室位于上海市虹口區(qū)知名文創(chuàng)園區(qū)“1933老場坊”的頂層。記者見到,十多個繡架密集排成矩陣,墻上色彩鮮艷的刺繡作品與靜謐的氣氛相互交融,向外俯瞰則是蘇州河蜿蜒流過……張曉星和宋亞樵帶領團隊每日在此切磋,“繡”逢知己。
多年前,宋亞樵與來自浙江溫州的服裝設計師張曉星在歐洲相識,當時他們都在英國留學,結下同窗之誼。畢業(yè)后,他們獲得輔導教師的推薦,到法國一家知名時裝機構繼續(xù)進修,在那里,他們堅定了研習法式刺繡技藝的決心。
如今,在上海蘇州河畔的工作室,描花、打孔、穿針、引線,木桿鉤針上下穿梭,一幅駿馬與飛燕的主題刺繡作品從紡織面料上浮現(xiàn)出來……張曉星溫婉文靜,宋亞樵粗中有細,這對好搭檔在同一屋檐下共同開拓事業(yè)。
“這是中西技藝結合的成果。比如在材質上,我們把中國的蠶絲線與法國的珠子、棉線結合在一起。材料和技法都是多元的。”宋亞樵介紹。
幾個月前,縷薇工作室在甘肅舉行的絲綢之路(敦煌)國際文化博覽會亮相,展示了一批原創(chuàng)制作的敦煌壁畫元素刺繡作品。張曉星說,團隊執(zhí)著于中西合璧的刺繡創(chuàng)作,敦煌概念是非常好的載體。
藝無止境。最近,這對搭檔又專門到北京拜訪在敦煌藝術領域頗有造詣的美術名家常沙娜。宋亞樵感嘆,過去只知道常老師的技法精妙,現(xiàn)在從常老師這里學到的是真正的敦煌藝術構圖原理。
宋亞樵和張曉星還時常嘗試在某些工藝環(huán)節(jié)上突破傳統(tǒng),比如,根據(jù)法式刺繡的設計理念,為作品選取獨特的原材料。例如,他們以唐代《簪花仕女圖》為藍本創(chuàng)作的刺繡作品《縷薇傳》,就突破性地將陶瓷用于刺繡作品中。
張曉星說:“我們將陶瓷燒制成‘侍女臉龐’的樣子,再縫制在布料上,并手繪侍女的五官。這是借鑒了歐洲傳統(tǒng)風格,鼓勵采用不同元素和材料,也開闊了自己的創(chuàng)作思路?!?/p>
去年底,張曉星和宋亞樵的聯(lián)合作品《皇后》,在英國著名刺繡工坊Hand & Lock舉行的刺繡比賽中奪得獎項。這一獎項在海外被認為是好比刺繡界的“奧斯卡獎”。這對“80后”合作伙伴則是比賽中唯一來自中國的獲獎組合。
他們的作品《皇后》將時下流行的手機聊天表情包和撲克牌巧妙結合,兼用中西刺繡技法設計了正反面“兩副面孔”。通過懸掛展示,這幅作品可360度立體呈現(xiàn)作者的理念。
據(jù)張曉星和宋亞樵介紹,參賽作品的靈感來自于當下年輕人對于手機的重度依賴:在虛擬世界中,年輕人能夠用各式各樣的表情包來表達個人情感,但在現(xiàn)實生活中卻總是板著一張“撲克臉”。
他們運用了上百種原材料,最終才實現(xiàn)刺繡技藝的“中西合璧”:撲克牌人物臉部以及手部使用蘇州刺繡技法,其他部分則采用了法式刺繡技法。
摘得大獎為這家兩岸“80后”合開的工作室又增添了不少知名度,也帶來了不少新業(yè)務。目前,縷薇工作室對外推出各種短期和長期的法式刺繡培訓,同時承接各大廠牌的刺繡類設計外包項目。
工作室還曾設計過一個有趣的培訓課件,刺繡作品主題是馳名海內外的電視系列劇《權力的游戲》中的某動物形象。后來,相關作品還得到了《權力的游戲》版權方賞識,并由版權方訂購帶回美國。
“有時候會忙得沒有空回臺中的家。而在那邊休假時,也會想念上海。上海這座城市可以給我實現(xiàn)夢想的機會。”宋亞樵說。
盡管這家工作室在業(yè)內已小有名氣,但張曉星和宋亞樵依然堅持起早貪黑、辛苦打拼,并繼續(xù)參加各類國際比賽。
在縷薇工作室的書桌上堆放著厚重的《明清繡品》等書籍。這對突破陳規(guī)的兩岸好搭檔,希望從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不斷汲取營養(yǎng),不斷創(chuàng)新。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刺繡 宋亞 亞樵 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