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書畫·現(xiàn)場>訊息訊息
豐子愷何以成為豐子愷
豐子愷是中國現(xiàn)代杰出的文藝大師,一生涉獵廣泛,著作等身,在文學、翻譯及諸多藝術(shù)領(lǐng)域均有非凡建樹。然而影響最大、最為世人稱道的,還是他的漫畫,他由此被譽為中國的“漫畫之父”。
深厚的文藝修養(yǎng),以及善于蓄收、融匯創(chuàng)新的藝術(shù)才能,形成了他獨一無二的畫風。他的漫畫含意雋永,造型簡括、畫風樸實,具有超越時空的永恒魅力。在他的筆下,世間百態(tài)都飽含著真、善、美的人間情味。因此,他的畫作令無數(shù)觀者流連往復(fù)、眷戀生情,堪稱是凈化心靈的一劑良方。
之所以說豐子愷的畫具有超越時空的魅力,是因為就算在浮躁的今天,他的“粉絲”也越來越多,大有不可竭止之勢。然而回過頭來看,我們又會發(fā)現(xiàn),迄今為止,并沒有出現(xiàn)第二個“豐子愷”,他仍然是“子愷漫畫”獨一無二的掌門人。是時代造就了豐子愷的獨一無二嗎?答案不置可否。
這里有時代的因素,同時更與藝術(shù)家自身的履歷和性格有莫大的關(guān)系??v觀豐子愷藝術(shù)的一生,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他的藝術(shù)歷程里有過三次重要的轉(zhuǎn)向:兩次在青少年的求學時期,另一次是中年變法。三次轉(zhuǎn)向,大大改變他原先的藝術(shù)軌跡,使他超越了時代,跨越了自我,最終成就一代卓絕大師。
第一次:師從李叔同,學習西洋繪畫
豐子愷1898年出生于浙江省崇德縣石門灣(今桐鄉(xiāng)縣石門鎮(zhèn))。他的祖上在石門灣開設(shè)了一家小染坊,名叫豐同裕染坊,有上百年的歷史了。但豐子愷的父親并不關(guān)心祖上的生意,只是一味埋頭讀書,應(yīng)考科舉。不過事與愿違,他赴考了幾次,都名落孫山,令他郁郁寡歡,大有懷才不遇之感。
豐子愷的出生給家里帶來了歡樂,同時為他的父親帶來了好運。豐子愷三歲時,三十七歲的父親居然考中舉人,全家大為振奮??上Р痪?,他遭逢母喪,不能進京會試,而待他丁憂期滿,延續(xù)了一千多年的取士制度卻突然被廢除。這對于他來說,無疑是一次沉重的打擊。
由于自己的仕途戛然終止,豐父便把所有希望寄托在兒子的身上。為此,他在家中設(shè)立私塾,又招收了幾個親戚家的孩子,開始課徒授業(yè),親自教豐子愷讀書識字。
也許是出于天性,豐子愷自小就對線條與色彩有一種敏感。最早觸發(fā)他產(chǎn)生繪畫興趣的是《千家詩》里的插圖。千家詩每頁上方都有一幅木版畫,第一幅是大舜耕田圖,畫著一個人和一只大象,樣子栩栩如生,十分形象,深深地吸引了豐子愷。
他越看越喜歡,惟一覺得遺憾的是圖畫沒有顏色。他想,如果涂上色彩那該有多漂亮啊!于是,他向染坊師傅討要了一些染料,在小盅子里溶化后,用筆蘸上染料往畫上涂。他先涂一只紅象,又涂了一個藍人,再涂了一片紫地,畫面立即變得鮮活起來。
為此,他開心極了??墒怯捎诩垙?zhí)?,顏料涂上去以后,一直滲透至下面好幾層,把后面的書頁都染壞了。第二天上課的時候,父親發(fā)現(xiàn)了兒子的涂鴉,大為惱火,不由分說把他呵斥一頓。從此,豐子愷再也不敢在父親面前作畫,直到他九歲那年,父親去世。
父親的責罵,并沒有澆滅豐子愷對畫畫的興致。他把顏料偷偷地藏在樓梯底下,每到傍晚父親去煙館的時候,便拿出顏料,在樓梯底下的一張小桌子上畫起來。由于沒有摹本,他只好畫些眼前的事物:小貓、小狗、小房子等等。有一次,父親曬書的時候,豐子愷意外發(fā)現(xiàn)了一本人物畫譜,他如獲至寶,馬上藏了起來。自此,這本畫譜成了他畫畫最好的老師,一有空,就拿出來臨摹,沒多久,便把這本畫譜描了一個遍。
父親去世之后,豐子愷轉(zhuǎn)到了另一家私塾就讀。他把自己描的畫拿給同學們欣賞,得到大家的一致稱贊。同學們都來向他討畫,而他總是來者不拒,一概滿足。那時候,描畫是要瞞著私塾先生的,不想,他的兩個同學在私塾里為了交換他的一張畫而打起架來。先生終于得知描畫的秘密,于是搜查豐子愷的抽屜,沒收了他的畫譜。誰知次日上學,塾師竟翻出畫譜中的孔子像,問豐子愷:“你能看著這樣子,畫一張放大著色的嗎?”
他回答:“能?!?/p>
回家后,在姐姐的幫助下,他用方格子放大的辦法,按比例描繪孔子的輪廓,然后再涂上顏色,不到兩天就完成了。完成之后,豐子愷把畫像交給了先生。先生將這幅形象鮮明的孔子像掛在私塾的堂前,讓學生們對著行禮,每天早晚鞠躬一次,以示尊敬。后來,先生又讓他畫了體育課上的龍旗。當大家舉著這面旗子到野外去上體育課的時候,豐子愷感到了極大的滿足。從此,他小畫家的名聲就在鎮(zhèn)里傳開了。
豐子愷幼年習畫階段,基本沒有老師指導(dǎo),靠的是自己聰穎的資質(zhì),一邊領(lǐng)悟一邊臨摹,慢慢地摸索前進。他藝術(shù)的轉(zhuǎn)折之路,來自于他的恩師李叔同,時間是1916年。
1914年,豐子愷以第三名的好成績考上了浙江省立第一師范。浙江省立第一師范是當時江南一所著名的師范學校,也是江南新文化運動的一個中心,當時的許多文化名流都是曾執(zhí)教于此。早期有沈鈞儒、沈尹默、魯迅、馬敘倫等。豐子愷在校期間,則有李叔同、夏丏尊、單不廠、姜丹書等,其后陳望道、劉大白、朱自清、俞平伯、葉圣陶等也先后登臺講學,可謂陣容鼎盛,在當時的教育界極負盛名。
豐子愷在浙一師讀三年級時,即1916年,始從李叔同學習繪畫。
李叔同1880年出生于天津一個官宦富商之家。父李筱樓(字小樓),道光甲辰(1884)進士,官至吏部尚書,曾經(jīng)營鹽業(yè),后從事銀行業(yè)。母親姓王,為李筱樓側(cè)室,能詩文。李叔同五歲喪父,在母親的撫養(yǎng)下成長。1901年他入讀南洋公學,受業(yè)于蔡元培。1905年,李叔同東渡日本留學,在東京美術(shù)學校攻油畫,同時學習音樂,并與留日的曾孝谷、歐陽予倩、謝杭白等創(chuàng)辦《春柳劇社》,演出話劇《茶花女》《墨奴吁天錄》《新蝶夢》等,是中國話劇運動創(chuàng)始人之一。
1910年李叔同回國,任天津北洋高等工業(yè)專門學校圖案科主任教員。翌年任上海城東女學音樂教員。1912年任《太平洋報》文藝編輯,兼管副刊及廣告,并同柳亞子發(fā)起組織文美會,主編《文美雜志》。同年10月《太平洋報》停刊,應(yīng)聘任浙江兩級師范學校音樂圖畫教師。
李叔同多才多藝,詩文、詞曲、話劇、繪畫、書法、篆刻無所不能。繪畫上擅長木炭素描、油畫、水彩畫、中國畫、廣告、木刻等,他是中國油畫、廣告畫和木刻的先驅(qū)之一。書法是李叔同的畢生愛好,出家前的書體秀麗、挺健而瀟灑;出家后則漸變?yōu)槌荨⒌?;晚年之作,愈加謹嚴、明凈、安詳。而他的篆刻藝術(shù),上追秦漢,近學皖派、浙派、西泠八家和吳熙載等,氣息古厚,沖淡質(zhì)樸,自辟蹊徑,有《李廬印譜》《晚清空印聚》存世。在音樂方面,他一生創(chuàng)作歌曲九十多首,其中《送別》廣為流傳。
不能不說,李叔同是數(shù)百年間才出那么一個的曠世奇才!而豐子愷,注定要被曠世的李叔同影響一生。這影響,首先從繪畫開始。當時,李叔同所教的素描、寫生等西洋畫技法,是豐子愷以前從未見過的,使他感到又新奇又快慰,他眼前漸漸出現(xiàn)了一個嶄新的繪畫天地。繪畫,也從此成為他孜孜不倦的藝術(shù)追求。
圖畫課上,李叔同在畫室中放一尊石膏頭像,要求學生直接對著頭像臨摹寫生。許多同學畫不出來,只好照著范畫來畫,只有豐子愷和少數(shù)幾個同學堅持照著石膏畫像。課后,他有空就背著畫板到西湖去寫生,常常沉浸于其間,留連忘返。
不到半年時間,豐子愷的繪畫進步神速,這一點,李叔同看在眼里。
有一次,豐子愷到李叔同宿舍去匯報班級的事宜,完后,李叔同叫住他,對他說:“你的畫進步很快,在我所教過的學生當中,還沒有見過一個像你進步如此快的人,你今后還要繼續(xù)努力,不妨以繪畫作為自己的主攻方向……”李叔同這番話顯然是經(jīng)過深思熟慮的。在音樂方面,他發(fā)現(xiàn)了學生劉質(zhì)平的音樂才能,從而加以重點輔導(dǎo);而在繪畫方向,他又發(fā)現(xiàn)了豐子愷這棵美術(shù)苗子。只要悉心培養(yǎng),他相信,豐子愷將來一定會在繪畫上有所作為的。先生的寥寥數(shù)語,讓豐子愷大為鼓舞,更加確立了自己的努力方向。
在校期間,豐子愷加入了校內(nèi)的“桐蔭畫會”,臨畢業(yè)前,畫會舉辦了一次畫展,那是豐子愷第一次公開展出自己的作品,得到了李叔同以及其他師生的肯定。
為了能讓豐子愷也到日本去深造,更進一步學習西洋畫法,李叔同開始親自教授豐子愷日語。其后,由于他出家的緣故,又請好友夏丏尊來擔任豐子愷的日文老師。
1921年春,豐子愷乘坐“山城丸”號赴日,踏上了新的學畫征途。
第二次:巧遇竹久夢二,找到新方向
從1921年的春天到當年的冬天,豐子愷在日本東京度過了十個月。
關(guān)于這段經(jīng)歷,他在《我的苦學經(jīng)歷》中記述道:
我在這十個月,前五個月是上午到洋畫研究會中去習畫,下午讀日文。后五個月上午學日本文,而每日下午到音樂研究會中學提琴,晚上又去學英語。然而各科都常常請假,拿請假的時間來參觀展覽會,聽音樂會、訪圖書館、跑舊書店……
談到學外語更令人欽佩:
我每晚伏在東京的旅店中自修。我自己限定于幾個禮拜之內(nèi)把書中所有一切生字抄在一張圖畫紙上,把每個字剪成一塊塊的紙牌,放在一個匣中。每天晚上,像摸算命一般向匣子中摸紙牌,溫習生字。不久,生字都記熟了,而讀起英語小說來也很自由了。路上遇見英語學校的同學,詢后知道他們只教了全書的幾分之一,我心中覺得非常得意……
然而,豐子愷在東京學畫卻不像掌握外語那么順利。他本來是做著畫家夢來到日本的,到了東京后,豐子愷就進了一所教西洋繪畫的私立美術(shù)學?!ǘ搜螽嬔芯繒焯飚嬋梭w素描,接受學院式的訓(xùn)練。料想不到的是,在領(lǐng)教了日本美術(shù)界的盛況之后,豐子愷做畫家的夢想破滅了。
后來他這樣描述自己當時的心情:
一九二一年春我搭了‘山城丸’赴日本的時候,自己滿望著做了畫家而歸國的。到了東京窺見了些西洋美術(shù)的面影,回顧自己的貧乏的才力與境遇,漸漸感到畫家的難做,不覺心灰意懶起來。每天上午在某洋畫學校里當model(模特兒)休息的時候,總是無聊地燃起一支‘敷島’(日本的一種香煙牌子),反復(fù)思量生活的前程,有時竊疑model與canvas(畫布)究竟是否達到畫家的唯一的途徑。
豐子愷在東京所窺見到的“西洋美術(shù)的面影”,究竟是什么樣子的?他沒有做出具體的說明,我們只能根據(jù)當時的狀況來推斷。那時的日本,正處文化思想空前活躍與開放的大正時期(1912—1926),美術(shù)界百花齊放,萬紫千紅,在東京的各大博物館里,陳列著畢加索、馬蒂斯和梵高等西方現(xiàn)代藝術(shù)大師的作品。
日本的現(xiàn)代民族繪畫——日本畫,經(jīng)過20多年的努力,此時已漸成氣候,與洋畫形成抗衡之勢。日本的三大美術(shù)展覽——“院展”、“文展”和“帝展”,爭妍斗奇。此外數(shù)不清的展覽會,每天在東京、橫濱等大城市進行。面對鋪天蓋地的西洋畫大師們的作品,作為一個初次出洋的中國學子,豐子愷一定意識到了自己與他們的距離,從而產(chǎn)生深深的挫折感,這是相當自然的事。
說到畫家難做的原因,其中之一是因為家境貧寒,這的確是豐子愷當時的“境遇”。豐子愷當初到日本留學所用的2000元經(jīng)費,都是在親朋好友中間籌借的,可想而知,他留學時并不寬裕,生活捉襟見肘。而更深的一層,他當時所學的是西洋畫,最初練習素描時倒沒什么,但到了學習油畫階段,問題就暴露出來了,主要是顏料和畫布等材料昂貴,學習過程中花銷巨大,不是一般學生可以承受得起的。最令人絕望的是,由于文化間的差異,西洋畫在國內(nèi)幾乎找不到消費市場,要靠它來謀生,無異于異想天開。從這個角度來看,豐子愷選擇西洋畫這門貴族藝術(shù),一開始似乎就是一個錯誤。
對于豐子愷自認的“才力”貧乏,其實也是錯位誤解所致。天生詩人氣質(zhì)、文人趣味極濃的他,與油畫苦重的技術(shù)并不相宜。也就是說,豐子愷這種才力與西洋畫并不對路。豐子愷后來的表白,足以證實這一點:
我以為造型美術(shù)中的個性,生氣,靈感的表現(xiàn),工筆不及速寫的明顯。工筆的美術(shù)品中,個性生氣靈感隱藏在里面,一時不易看出。速寫的藝術(shù)品中,個性生氣靈感赤裸裸地顯出,一見就覺得生趣洋溢。所以我不歡喜油漆工作似的西洋畫,而歡喜潑墨揮毫的中國畫;不歡喜十年五年的大作,而歡喜茶余酒后的即興;不歡喜精工,而歡喜急就。推而廣之,不歡喜鋼筆而歡喜毛筆,不歡喜盆景而歡喜野花,不歡喜洋房而歡喜中國式房子。
然而,豐子愷的過人之處在于,就算心灰意懶,他也敢于懷疑:模特兒與畫布是否就是達到畫家的唯一的途徑?正是這種疑問,促使他調(diào)整了留學計劃。此后的豐子愷,不再一味守著洋畫,而是把更多的時光泡在淺草的歌劇館、上野的圖書館、東京的博物館、神田的舊書店、銀座的夜攤、日本全國各處的展覽會,以及游賞東瀛名勝古跡上。這種走馬觀花式的游學,使他增長了不少見識。
就在這個時候,竹久夢二進入了豐子愷的視野。
那是東京的街頭,某個下午的一次偶然的相遇。豐子愷在街頭一個舊書攤上,發(fā)現(xiàn)了一本《夢二畫集·春之卷》!竹久夢二清新脫俗的簡筆畫,像一位清麗優(yōu)雅的女子,深深地吸引住了豐子愷。那種來自心靈深處的感應(yīng),一下子觸動到了他的的藝術(shù)神經(jīng),令他欣喜若狂。十幾年以后,豐子愷這樣深刻地回憶——
記得二十余歲時,我在東京的舊書攤上碰到一冊《夢二畫集·春之卷》。隨手拿起來,從尾至首倒翻過去,看見里面都是寥寥數(shù)筆的毛筆sketch(速寫)。書頁的邊上沒有切齊,翻到題目《Classmate》的一頁上自然地停止了。我看見頁的主位里畫著一輛人力車的一部分和一個人力車夫的背部,車中坐著一個女子,她的頭上梳著丸 (marumage,已嫁女子的髻式),身上穿著貴婦人的服裝,肩上架著一把當時日本流行的貴重的障日傘,手里拿著一大包裝潢精美的物品。雖然各部都只寥寥數(shù)筆,但筆筆都能強明地表現(xiàn)出她是一個已嫁的貴族少婦?!?/p>
我當時便在舊書攤上出神。因為這頁上寥寥數(shù)筆的畫,使我痛切地感到社會的怪相與人世的悲哀。她們兩人曾在同一女學校的同一教室的窗下共數(shù)長年的晨夕,親近地、平等地做過長年的“同級生”。但出校而各自嫁人之后,就因了社會上的所謂貧富貴賤的階級,而變成這幅畫里所顯示的不平等與疏遠了!人類的運命,尤其是女人的運命,真是可悲哀的!人類社會的組織,真是可詛咒的!這寥寥數(shù)筆的一幅畫,不僅以造型的美感動我的眼,又以詩的意味感動我的心。
竹久夢二,本名茂次郎,1884年出生于日本岡山邑久町的一個釀酒商家庭,自幼就顯示出過人的藝術(shù)才華,明治末葉在日本畫壇一舉成名。他的漫畫直面社會人生,同情弱者,在充滿哀傷情調(diào)的傳統(tǒng)日本美感中,融入近代社會主義精神和基督教的悲憫情懷。在日本美術(shù)界,竹久夢二是個另類,他的作品,尤其是初期畫作,總是站在底層人民一邊,站在被侮辱、被損害者一邊,包含強烈的批判精神和反權(quán)力體制的傾向。在藝術(shù)表現(xiàn)上,竹久夢二融東西洋畫法于一爐,構(gòu)圖西洋,畫趣東洋,擅長用簡練的筆法詩意地描繪人間世相。
豐子愷自小深受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在藝術(shù)上,認為最好的詩是“樂而不淫、哀而不傷”的,最好的畫是“平淡天真”的,總之要中正平和;在道德上,認為“國家興亡,匹夫有責”。夢二的畫,摒棄漫畫的戲謔,專寫日常的生活場景而表現(xiàn)出深沉嚴肅的人生滋味,理趣并重,既契合了豐子愷的文人氣質(zhì),又具醒世勸誡的作用,同時也沒有遠離生活,在見識上,他們一拍即合。
對于畫家夢剛剛破滅的豐子愷來說,竹久夢二的出現(xiàn),無異于混沌迷茫中的一道閃電,讓他剎那間醍醐灌頂,認清了自己發(fā)力的方向。怪不得多年以后回想起來,豐子愷都有一種恍如夢中的感覺,仿佛一切皆有定數(shù):竹久夢二知道他的苦惱,也知道他將路經(jīng)街頭的報攤,更知道自己的畫,將給他一個仙人指路式的提點……
由于經(jīng)濟上的原因,豐子愷不久便回國了。在離開日本之前,他特地委托友人替他留心竹久夢二的畫冊。友人果然不負重托,很快替他收齊了竹久夢二的《夏》《秋》《冬》三冊,外加《京人形》和《夢二畫手本》,從東京寄到滬上,給了豐子愷極大的喜悅和啟發(fā),也喚醒了他沉睡已久的藝術(shù)之魂。
自此,豐子愷開始了藝術(shù)上的轉(zhuǎn)向。
回國以后,豐子愷經(jīng)夏丐尊推薦去浙江上虞白馬湖畔春暉中學任教。1922年春,他在湖邊建了一所“小楊柳屋”,把妻兒接來同住,過起了“世外桃源”的生活。舒暢的生活觸發(fā)了他的創(chuàng)作靈感,于是他重新拿起畫筆,仿效竹久夢二,結(jié)合文人的思維情趣及佛家樸素慈悲的理念,用毛筆在紙上描下了自己關(guān)心的世相,也把平日喜愛的古詩句意化成畫境。周圍的同事朋友看到了這些作品,都驚喜不已,恩師夏丏尊更連連稱好,鼓勵他繼續(xù)畫下去。
1924年,豐子愷為《我們的七月》設(shè)計了封面,并在此刊發(fā)表了他的第一幅畫作《人散后,一鉤新月天如水》:茶樓一角,客人已散,桌上散放著茶具,卷起的簾外懸著一彎新月……畫面寥寥幾筆,便把離別的惆悵表現(xiàn)在畫幅之上,具有很強的感染力。葉圣陶曾經(jīng)這樣評論這幅畫:“他開辟了一個新的境界,給人的樂趣超越了形似和神似的鑒賞,而達到相與會心的感受?!必S子愷由此“一炮而紅”,成為眾人喜愛的藝術(shù)家。
1925年,《文學周報》恰好要用插圖,主編鄭振鐸向豐子愷索畫。收到畫后的鄭振鐸,如獲至寶,將這些作品加上“子愷漫畫”的題頭,發(fā)表在《文學周報》上。同年,豐子愷第一本畫集《子愷漫畫》也由《文學周報》出版發(fā)行,“子愷漫畫”從此風行全國。
中國現(xiàn)代藝術(shù)史上第一位被稱作“漫畫家”的畫家,就這樣誕生了。
第三次:接納夏丏尊建議,中年變法
1937年,抗戰(zhàn)全面爆發(fā),國土寸寸淪陷,戰(zhàn)火很快燒到了豐子愷的家鄉(xiāng)石門灣。所謂國仇家難,家與國的苦難往往是緊密連在一起的。無奈之下,豐子愷只好攜帶全家老小一路南下,遠走避難。而這一去,就是千里征途,十年的流離輾轉(zhuǎn)。讓我們沿著豐子愷的足跡,來看看他們一家的風雨歷程,這也許是那時代每個逃難家庭的辛酸縮影吧:
1937年11月6日,侵華日軍飛機轟炸石門灣,豐子愷率眷倉皇辭家,避居鄉(xiāng)間南深浜。21日,離鄉(xiāng)流亡。23日,日軍占領(lǐng)石門灣,緣緣堂毀于戰(zhàn)火。
1938年3月,赴漢口參加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xié)會。6月,移家廣西桂林,任桂林師范教師。
1939年春,去廣西宜山浙江大學任教,旋隨校遷至貴州遵義。
1942年入川,任重慶國立藝術(shù)??茖W校教授兼教務(wù)主任。
1943年辭去教職,租地建屋于沙坪壩廟灣,以畫潤稿酬為生。
1946年,搭船由長江而下,到南京改乘火車,回到闊別十年的家鄉(xiāng)。
對于豐子愷來說,逃難的十年是痛苦的十載,路途的辛酸與種種困難自不必言說,更重要的是,那種痛失家園的滋味積壓于心頭,無從排解。在顛沛流離中,戰(zhàn)爭的慘狀深深地觸動了豐子愷,使他格外重視起漫畫的宣傳作用來。他仍然畫漫畫,不過更多畫的是宣傳抗日的“抗戰(zhàn)漫畫”,結(jié)合他沿途的見聞,畫中多了人民的苦難和對侵略者的痛恨,格調(diào)也沉郁起來。
與此同時,這十年也是他重新思考藝術(shù),開始變法的十年。在逃難的路上,他看到了老百姓的苦難,也看到了祖國的大好河山,于是萌生了畫風景人物畫的想法??箲?zhàn)前,豐子愷的繪畫作品都是簡單的黑白筆墨,雖然才華橫溢,奇趣橫生,不過略顯單調(diào),畫幅也有一定的局限。
就在豐子愷思變之時,他恰好收到老師夏丏尊的一封來信。信中,夏丏尊建議豐子愷在漫畫的基礎(chǔ)上,稍微改變一下畫風,畫一些人物和山水并重的畫,不僅可以在報刊上發(fā)表,還可以懸掛在墻上,欣賞范圍會更廣,亦適合于收藏。
夏丏尊的意思是說,中國有人物的畫,原來只有兩種,一種是以人物為主的,一種是以風景為主的,人物為點綴的。但他以為應(yīng)該還有第三種,即人物與風景并重的畫。這第三種繪畫,在當時東西方畫界中,的確是很少見的。
回頭來看看世界的繪畫史,我們會發(fā)現(xiàn),不論東西方,都是先有人物畫,然后再有風景畫的。先看中國,唐代以前的繪畫,大都是人物畫。
據(jù)史料記載,漢武帝于甘泉宮畫天地太一及諸鬼神像,又于明光殿畫古烈士像。宣帝時,畫功臣十一人于麒麟閣。元帝時設(shè)立宮廷畫院,也是以人物畫為主。畫王昭君的毛延壽便是當時的人物畫家之一。明帝設(shè)畫官,令專寫經(jīng)史中的故事,也是人物畫。漢以后,三國魏晉六朝時代,知名的畫家,如曹不興、張僧繇、陸探微、顧愷之,也都是擅長畫人物的畫家。總之六朝以前,中國畫大都是人物畫。六朝以后,自唐代起,才開始有不寫人物而專寫自然風景的山水畫。
再看西方的繪畫史,十八世紀以前的畫,全都是描寫宗教題材的人物畫。意大利文藝復(fù)興時期,所謂的文藝復(fù)興三杰,如達芬奇、米開朗琪羅、拉斐爾,這些人的作品沒有一幅不是人物畫,題材大都是《圣經(jīng)》里的故事,如《最后的晚餐》、《最后的審判》、《圣母子像》等。直到十九世紀中葉,寫實派、印象派興起,西方畫界才開始有風景畫出現(xiàn)。
中國以唐代為界,劃分人物畫時代與風景畫時代。西方則以十九世紀中葉為界劃分。時間遲早不同,而順序卻是一致的。所以世界的繪畫,在豐子愷的年代,都還處于風景畫為主的階段。不過,事物都有一個發(fā)展的過程,夏丏尊恰好指出了繪畫將來的發(fā)展趨向。
在豐子愷一生中,對他影響最深的有兩位老師,一位是前面提到的李叔同,另一位就是夏丏尊。他曾經(jīng)說過,李叔同教會了他作畫,而夏丏尊剛教會了他作文。“他自己不作畫,但富有鑒賞力,論畫頗多卓見”,這是豐子愷對夏先生的看法。因此,當他收到夏丏尊的這封來信,讀罷信中的意見,豐子愷除了感佩之外,也產(chǎn)生了強烈的共鳴,“(重讀)覺得更有價值,可說是世界繪畫傾向的一個預(yù)言”。
他為此而特別作了深入的分析,在《讀丏師遺札》中提到了重要的三點:第一點是,中國的風景,是到了要變革的時候了;第二點,人物與風景并重的繪畫,是繪畫史發(fā)展的趨向與必然;第三點就是,人物與風景并重的繪畫要用主觀創(chuàng)意來描寫,即是說,要有趣味性。采用木刻畫的布局方式,加上漫畫里的意趣,正是豐子愷眼中第三種畫的表現(xiàn)形式。
豐子愷接納了夏丏尊建議,開始了一生中最為重要的變革。為了區(qū)別于原先的漫畫,豐子愷采用了大畫幅,加上色彩的運用,以及線條的亦莊亦諧,大大突破了漫畫的框框,也完全打破了傳統(tǒng)風景畫的風格。
我們看到,在時代面前,誕生了一種全新的繪畫形式,它依然可以稱之為“子愷漫畫”,不過,這個稱謂只是強調(diào)它的獨一性,因為它早已超越了以前的黑白漫畫。從某種意義來說,這是一次成功的創(chuàng)新,它將傳統(tǒng)技法與漫畫筆法作了一次融合,在傳統(tǒng)之中加入意趣,也使漫畫從原來的諷喻功能轉(zhuǎn)向美學功能,最終成就一個獨立畫種,與其它繪畫形式相抗衡。
這一轉(zhuǎn)向的重要性,不亞于他當年遇見竹久夢二。也正由于這一點,使他從竹久夢二回到了他自己——豐子愷。我想,這就是為什么那么多年過去,我們依然只有一個豐子愷的緣故。首先,他的理論,他對繪畫的見解,是獨一無二的。
自此,豐子愷畫了不少彩色的風景人物畫,舉辦了十多次展覽,還出版了彩色畫冊,影響大大超出了從前。相比于他的黑白漫畫,絕大多數(shù)讀者更喜歡他的彩色“漫畫”。欣賞他的彩色風景人物畫,我們可以獲得雙重享受,既有美的愉悅,又有意趣的品味與回甘,這是黑白漫畫和其他繪畫所無法滿足的,“子愷漫畫”經(jīng)久流傳的魅力也在于此吧。下面我們一起來讀兩幅畫,仔細觀摩一下,豐子愷對于風景人物畫的理解和它的演化進程,到底給我們怎樣的一個提示?他眼中的傳統(tǒng)風景畫與漫畫之間,有著怎樣的關(guān)系?是否存在著一個外人無法洞悉的契合點呢?先看畫。
第一幅叫《游春人在山中行》,其實也可稱作《游春圖》,這類題材古代就有不少。春光明媚的時節(jié),攜家人一起到山中踏青,這事無論擱在古時還是現(xiàn)代,都是一件愜意的事情。沿著臺階往上走,看看新綠的古松,看看綻放的桃花,心情也隨之綻開……
我們可以看到,整幅畫的格調(diào)是悠閑的,向我們傳達的理念也是悠閑,即是畫面畫的是什么,主題表達的就是什么,這種較為寫實的手法,與古代同類題材的表現(xiàn)手法相類似。在畫風上,也相對古樸,山石的墨跡有故意做舊之嫌,筆法偏向了傳統(tǒng),頗嚴謹,似工筆。如果不從游人的服飾來觀察的話,我們就不敢下“這是一幅現(xiàn)代畫”的論斷。
這是一幅現(xiàn)代的仿古風景畫,作者正是豐子愷。在他所有彩色風景人物畫中,這幅畫顯得有些另類,因為它的古色古香,因為它的寫實,也因為它的工筆技法。由于半個多世紀過去,我們已無從考究當時畫畫的背景與動機,但現(xiàn)在看來,豐子愷畫下它,似乎有意向我們說明,他的彩色風景人物與傳統(tǒng)風景的關(guān)系——這里有一個演化的進程。
畫面高山聳立,林木稀疏,山樹之間,一行曲折石階宛蜒而下,一個挑擔的老者,擔負著沉重的行囊,沿山路落寞而行。筆法是豐子愷一貫的漫畫筆束,看起來有些隨意,似乎一蹴而成。但從畫面營造的意境中,我們可以感受到一派古風:一股難以阻擋的惆悵撲面而來。我們禁不住要問,是什么帶來了這樣的藝術(shù)效果呢?如果仔細觀察,我們會發(fā)現(xiàn),這畫中的風景與人物之間,有一種深遠的互動,而畫面與畫題,又是一種相互無間的輝映,正是這三者相得益彰的配合,形成了一種意趣,這或許就是豐子愷所強調(diào)的主觀創(chuàng)造吧。
對比兩幅畫,我們不難看出,第二幅作了大膽的創(chuàng)新,創(chuàng)新表現(xiàn)于兩方面:一個是筆法上,引入了漫畫的筆調(diào),顯得生動而活潑,也帶來一種虛幻的恣意,從而避免了寫實的呆板;另一個就是畫出了意趣,在畫面處理上,豐子愷將人物與景物放在同等的位置來考慮,它們一起構(gòu)成了畫的情感基調(diào),再加上畫題的調(diào)動,意趣躍然于紙上。意趣這東西,最初也源自于漫畫,但在這里,卻得到了和諧與美的展現(xiàn),這不能不說是一種境界的提升,同時也是一種進步的創(chuàng)新。
在豐子愷其他的風景人物畫中,這樣的意趣俯拾皆是。最后我要說的是,豐子愷獨創(chuàng)了風景人物畫,而漫畫的意趣,則奠定了風景人物畫的靈魂。
編輯:楊嵐
關(guān)鍵詞:豐子愷 繪畫 漫畫 李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