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秀風采秀風采
張玉滾:改變山里娃命運的人
張玉滾在課堂上帶領學生分組討論。新華社發(fā)
在河南省南陽市鎮(zhèn)平縣伏牛山區(qū),有這樣一位普通的小學校長,為了一句莊嚴的承諾,他堅守大山深處,只為干好一件事:改變山里娃命運,點燃深山孩子希望。
他叫張玉滾,一個80后小學校長,扎根黑虎廟小學17年,先后教過500多名孩子,培養(yǎng)出16名大學生。當?shù)厝税阉氖论E編成歌曲傳唱,感動了無數(shù)人。
8月31日下午,在教育部九樓會議室,教育部部長陳寶生把“全國教書育人楷模”這塊金光閃閃的匾牌遞到他手上,并與他親切握手,合影留念。
“真不敢相信這是真的!”“黑虎廟小學現(xiàn)在變化可大了!”張玉滾在電話里興奮極了。
9月2日,翻越尖頂山,記者來到黑虎廟小學時已近中午,遠遠看到鮮艷的五星紅旗高高飄揚,以及門口“樹百年報國志 做世紀棟梁才”十二個大字。走進校門,二層教學樓是新粉刷的,教學樓西邊的兩間房是學生餐廳……這與之前記者看到的黑虎廟小學判若兩樣。
一句承諾
黑虎廟村是鎮(zhèn)平縣北部深山區(qū)的一個行政村。從地圖上看,這里距離縣城70多公里,不算太遠。然而海拔1600多米的尖頂山僅“Z”字形的急轉彎就有58個。
以前,要想走出大山,黑虎廟人得沿著山脊上的羊腸小道,翻過尖頂山,再穿過險峻難行的八里坡。黑虎廟村1300多人,下轄13個自然村,零星分布在方圓十幾公里的帶狀山坳里。學校雖說在村中央,但住得遠的學生來學校就得步行3小時。一座破舊的兩層教學樓,一棟兩層的宿舍,三間平房,就是這個學校的全部家當。
走出大山,改變命運,過上好日子是山里人世世代代的夢想。而這一切必須從教育開始。
2001年8月,眼瞅著開學在即,老校長吳龍奇把手里的教師撥拉幾個來回,加上返聘的,還有兩個班開學沒老師。學校偏僻,沒人愿意來,這十里八村還有誰能救急?吳龍奇腦海里突然蹦出一個人——自己教過的學生張玉滾,7月份剛從南陽第二師范學校畢業(yè)?!斑@可是個正兒八經(jīng)的師范生呢?!彼吲d得直拍大腿。
在外上了3年學,老實巴交的張玉滾也有自己的小心思:出去闖一闖,好歹干個啥,總比窩在大山里受窮強。那時候張玉滾正準備南下??赡筒蛔±闲iL軟磨硬泡,張玉滾跟著吳龍奇走進自己當年上課的教室,映入眼簾的依然是“破桌子,破水泥臺子,里面坐著十來個土孩子”。
看著孩子們清澈無邪、渴望知識的眼神,那不正是自己小時候的模樣嗎?難道就因為沒有老師,讓他們小小年紀就失學嗎?張玉滾鼻子一酸。
“老師,啥也不說了,我不走了?!本瓦@樣,21歲的張玉滾成了一名每月拿30元補助,年底再分100斤糧食的民辦教師。
一根扁擔
在張玉滾住的宿舍里,記者見到一根磨得溜光的扁擔,兩米長,黝黑發(fā)亮。黑虎廟小學的老教師說,這根扁擔不尋常,老校長用它挑了幾十年。后來,老校長挑不動了,張玉滾接著挑。
挑書本教材、學具教具,挑油鹽醬醋、蔬菜大米。身高只有1.60米的張玉滾,肩不離擔,擔不離肩,風里來雨里去,冬天一身雪,夏天一身汗。
有年冬天特別冷。山里潮氣大,遇冷成冰,本來就難走的八里坡,更加濕滑難行。眼看就要開學了,孩子們的書本還在高丘鎮(zhèn)。
正月初十凌晨3點多,張玉滾和另一名老師路喜安扛著扁擔就出發(fā)了。揣幾個涼饃,一步一滑,直到中午才趕到鎮(zhèn)上。向路邊人家討熱水吃了涼饃,他倆又趕緊挑著幾十公斤重的教材、作業(yè)本往回走。
一路緊趕慢趕,晚上10點多,兩人才走到尖頂山頂。汗水在眉間結成了冰碴,肩膀早已磨腫,腳上水泡連水泡,每走一步都疼得鉆心。天黑看不清路,他倆實在走不動了,就找了個山洞,用油氈把書本包起來,小心翼翼放好,背靠背取暖坐了大半夜。第二天一早就往回走,等到了學校,兩人幾乎成了“泥人”,書本卻被裹得嚴嚴實實,打開來干干凈凈,連一點褶皺都沒有。
從2001年到2006年,5年間,靠著一根扁擔,踩著老校長的腳窩窩,張玉滾為孩子們挑來學習生活用品,也挑起孩子們的希望。
2006年,通往黑虎廟的公路修好了,山里人的出行方式終于有了改變。張玉滾省吃儉用置辦了一輛摩托車。此后,他去鎮(zhèn)上給學校買米買菜拉教材,再也不用肩挑背扛了。
老扁擔謝幕,小摩托登場。老扁擔上凝結的一代代山區(qū)教師艱苦奮斗、無私奉獻的“扁擔精神”,繼續(xù)在小摩托上傳承發(fā)揚。
黑虎廟小學全校75個孩子,40多個學生在校住宿。這些孩子中有三分之一是留守兒童。張玉滾對這些情況一清二楚:誰家孩子爺爺奶奶年紀大了,要格外操心;孩子都在哪兒住,誰上學需要接送……
黑虎廟村黨支部書記韓新煥說:“玉滾收入微薄,可這17年來卻資助過300多名學生。有他在,沒讓一個孩子失學?!?/p>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在張玉滾和其他老師的共同努力下,黑虎廟小學頑強地生存著。一年又一年,孩子們從這里走出大山,有的考上重點大學,有的還讀了研究生。在張玉滾任教前,黑虎廟村只有一個大學生,現(xiàn)在已經(jīng)有了16個。
2012年7月,鎮(zhèn)平縣特批7個深山區(qū)民辦教師轉正名額,張玉滾轉為公辦教師。常年的操勞讓38歲的張玉滾看起來像50多歲,去鎮(zhèn)里開會,不熟悉的人問他:“快退休了吧?”他總是呵呵一笑。
一種堅守
由于學校條件艱苦,師資力量不足,張玉滾不得不把自己打造成全能型教師。語文、數(shù)學、英語、品德、科學,他樣樣精通。4年前,張玉滾接任校長,他又同時肩負起學校教研課改的總體工作。
“不耽誤一節(jié)課,千方百計上好每一節(jié)課?!睌?shù)學課上,張玉滾運用直觀教學法,和孩子們一起制作鐘表表盤、正方體、長方體等教具;科學課上,他帶領孩子們去野外考察,激發(fā)他們熱愛大自然探究大自然的興趣;學校缺少體育設施,大課間時,他就和孩子們圍成一圈玩抵羊斗雞,活動課他還經(jīng)常領孩子們去爬山。
為讓山里孩子也能講一口純正的英語,張玉滾自己掏腰包買來錄音機和磁帶,先跟著一遍一遍學。在課堂上,他一邊播一邊教,有時候一個發(fā)音,讓孩子們反復練上十幾遍。
“給學生一瓢水,老師要有一桶水?!边@是張玉滾的口頭禪。多年來,他在教中學、學中教,“山里本來就閉塞,老師不多學點,咋教好娃們?”
讓張玉滾欣慰的是,這些年,在上級教育部門和社會各界的關心下,學校教學條件在不斷改善,校園粉刷一新,學生宿舍和老師辦公室都裝上了空調,還建起了嶄新的學生食堂。
為了孩子,張玉滾練就一身過硬的好本領:手執(zhí)教鞭能上課,掂起勺子能做飯,拿起針線能縫紉,打開藥箱能治病。課桌椅壞了他來修,校舍破了他來補??扇说木κ怯邢薜?17年來,張玉滾幾乎把全部心血都傾注在學校、把全部熱愛都給了學生。他最感愧疚的,就是妻子張會云。
學校原來沒有食堂,孩子們自己從家里帶米面饅頭,在教室后面一間臨時搭建的棚子里生火做飯。每天煙熏火燎,年齡小的孩子做的飯總是半生不熟。
2003年,食堂建好了??墒墙o的工資少,沒人愿意來做飯。萬般無奈,張玉滾想到了妻子張會云。“當時她在外打工,一個月一兩千塊錢,收入比我高得多?!睆堄駶L說。
2014年5月的一天,張會云在軋面條時出了意外,右手4個手指被機器軋折,鮮血淋漓。等趕到縣醫(yī)院,已錯過最佳治療時機,落下了殘疾??蓻]過幾天,張會云又出現(xiàn)在學校。
目前,鎮(zhèn)平縣正盡最大努力解決師資短缺問題,逐步提升山區(qū)教學質量。給深山區(qū)教師發(fā)放津貼,想方設法提高山區(qū)教師待遇。
對偏遠的山村來說,每一所學校,就是一堆火;每一名老師,就像一盞燈?;鹧骐m微,也能溫暖人心、點燃希望;燈光雖弱,卻能劃破夜空、照亮未來。(本報記者 王勝昔 本報通訊員 刁良梓)
編輯:位林惠
關鍵詞:張玉滾 學校 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