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鑒寶>收藏鑒寶頭條收藏鑒寶頭條
瑞犬迎春百福長
國家博物館藏生肖狗文物賞析
中國國家博物館日前舉辦了“瑞犬納福——戊戌新年館藏文物展”,展覽精選了館藏的春節(jié)年俗和瑞犬題材文物共100余件,囊括了陶器、銅器、畫像磚、瓷器、玉器、繪畫和民間工藝等種類的藝術精品,形式多樣、內(nèi)容豐富,為廣大觀眾獻上了新年的美好祝福和祥瑞。
狗形鬶 新石器大汶口
在中國傳統(tǒng)的“六畜”中,狗與人的關系最特殊。根據(jù)各地的考古發(fā)現(xiàn),大約在舊石器時代,人類就已經(jīng)開始了對不同動物的馴化,其中,狗是最早被馴化的動物,可以說,它是我們的第一位動物朋友。
我國最早的家犬遺骨在河北磁山遺址中發(fā)現(xiàn)。此外,在河南的裴李崗遺址,黃河流域的仰韶文化、龍山文化、大汶口文化遺址,長江中下游地區(qū)的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遺址等諸多史前文化遺址中均有犬類的遺骸出土,多數(shù)是屬于人類的陪葬墓,還發(fā)現(xiàn)了不少泥制的狗形陶像,這說明中國先民馴狗、養(yǎng)狗的歷史十分悠久。
《夷俗記·牧養(yǎng)》云:“犬不甚大,而其性更靈,牧則籍以守,獵則籍以逐,有獸被矢而走者,犬逐之,不獲不止。其發(fā)縱指示,動如人意,故虜貴犬也。”描述了狗的特點和其功能,其馴化為古代游牧民族和狩獵民族的生活帶來了極大的幫助和便利,對人類意義重大。
狗善于奔跑、具有敏銳的嗅覺和聽覺,能夠追蹤和抓捕獵物,因而人類的狩獵、放牧活動和看家護院等工作都離不開狗的幫助。民國著作《說文稽古篇》中有記載:“游牧時代,惟犬獨多,穴居則蓄犬守御,狩獵則攜犬自隨,因而人必蓄犬。”
從以狩獵為生的游牧民族,到以農(nóng)耕為主的農(nóng)業(yè)民族都馴養(yǎng)犬,犬就是古代勞動人民生產(chǎn)生活的重要工具,在為人類獲取更多獵物和食物上付出了極巨大的勞動和犧牲。
人類也沒有忘記狗的貢獻,隨著人類社會的發(fā)展,狗的角色也在不斷發(fā)生變化,除了最初的實用功能,人類逐漸開始將狗視為生活中的伴侶和寵物。
在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中,狗是民間傳說的靈性動物之首,能招財納福、辟邪去災、溝通神靈,給人帶來福氣和興旺。作為中國的十二生肖動物之一,狗在第十一位,稱為“戌狗”,因為狗要在夜晚來臨、寂靜隱沒的戌時為人們守夜,因此其在十二地支中代表了戌位,可見其在傳統(tǒng)文化中的重要性。
狗不僅在日常生活和勞動中成為人類的助手,還逐漸與人類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如今,狗承擔了更多更廣泛的工作,也是全世界飼養(yǎng)率最高的寵物,是人類值得信賴和尊敬的好朋友。
編輯:楊嵐
關鍵詞:瑞犬迎春百福長 國家博物館 生肖狗文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