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國企·民企>深·觀察深·觀察
雕刻火藥的大國工匠
0. 5毫米有多厚?也許很多人沒什么特別概念,但全國人大代表、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第四研究院7416廠工人徐立平清楚地知道。0.5毫米,這是航天固體發(fā)動機藥面精度允許的最大誤差,而他整形的精度,不超過0.2毫米。什么概念?他拿起桌上的一張A4紙對折起來說,“就這么厚”。
從1987年參加工作,徐立平一直從事極其危險的航天發(fā)動機固體動力燃料藥面微整形工作,被稱為“在炸藥堆里工作的人”、“雕刻火藥的大國工匠”、“時代楷模”。
和徐立平第一次見面是今年兩會期間在他所在的陜西團駐地——中國職工之家大廳里,他身材挺拔、瘦削,神情有些嚴肅。記者注意到,他身體有些傾斜,肩膀一高一低,走路有些不穩(wěn)。他解釋說,因為工作時需要長時間保持一個姿勢,久而久之就變成這樣了。
固體燃料俗稱火藥。給發(fā)動機藥面進行微整形,就是按工藝要求、用特制刀具對已經澆注固化好的推進劑藥面進行精細修整,以滿足火箭飛行的各種復雜要求。由于工序特殊,迄今為止再精密的機器都無法完全替代人工。
除了高精度,這個崗位的高危險性更令人生畏。徐立平說,整形時就像躺在炸藥包上,一旦刀具碰到金屬殼體,或者摩擦過大發(fā)生靜電放電,就會瞬間引起燃燒、爆炸。“幾千度的高溫,操作的人沒有一點安全逃生機會。”
經過多年實驗,他終于研發(fā)出一套半自動整形專用刀具,使工作效率、操作可靠性大幅提升,這臺刀具后來被命名為“立平刀”。他還和工友們根據(jù)不同類型的發(fā)動機、整形的不同階段和不同部位,設計、制作和改進了幾十種刀具,其中9種申請了國家專利。
幾年前,工廠引進了國內最大的立式整形機,希望代替部分手工操作。然而,熟悉和使用過程遠比想象的艱難得多。它能否全面運用到藥面整形上,國內也沒有可借鑒的經驗。
“活到老,學到老。”徐立平從熟記代碼開始,一點點熟悉、一步步掌握,逐步摸索出適用于各種燃速推進劑的整形參數(shù),并針對特殊型面設計了專用整形刀具。最終,他不僅為數(shù)控整形機編寫出完整程序,還首次在國內實現(xiàn)了數(shù)控機床在推進劑藥面整形工序的應用。同時,他還根據(jù)多年來工作經驗提出了改裝吸屑裝置、加裝連鎖裝置等20余項改造建議。
“習近平總書記說,新時代是奮斗者的時代,幸福是奮斗出來的,說到了我心坎里。”徐立平說,30多年的工作經歷讓他明白了一個道理,任何幸福都不是靠等來的,而是靠艱苦奮斗獲得的。“中國航天事業(yè)上世紀50年代從零開始,靠著艱苦奮斗、自力更生,才創(chuàng)造了今天的成就和奇跡。”
走進新時代,徐立平有了一個新身份:全國人大代表,責任更為重大。為此,他設定了一個“小目標”:“我們的工作環(huán)境比較危險,工作量也在不斷增加,我要繼續(xù)帶領班組,加大技術創(chuàng)新力度,同時培養(yǎng)更多青年技能人才。”他建議國家加大對校企合作的支持力度,加強對專業(yè)技能人才的培養(yǎng)。“有了培訓基地和人才,我們就可以利用包括人工智能在內的技術,進行科技創(chuàng)新,提升產品質量和精度,并保證人員安全。”
今年,長征十一號火箭將從海上發(fā)射,這是中國運載火箭的海上“首秀”。作為長征系列運載火箭中唯一一型固體運載火箭,長征十一號的發(fā)動機就是徐立平所在的中航集團四院生產的。“為了確保發(fā)射圓滿成功,我們對工作的要求更為嚴格,將保質保量地、安全地完成祖國交給我們的任務。”(記者 彭訓文)
編輯:劉小源
關鍵詞:雕刻 徐立平 火藥 藥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