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國企·民企>深·觀察深·觀察
在快時代里放緩腳步,運送溫情--一趟進京列車52年的“變與不變”
新華社福州2月28日電(記者陳弘毅、王妍、吳劍鋒)隨著蒸汽機車的滾滾白煙沖天而起,1966年深秋的一天,福建省第一趟進京列車緩緩地從福州火車站駛出。52年的歲月悠悠流淌,K46次列車奔馳不息,留下了福建鐵路發(fā)展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記錄了福建鐵路的發(fā)展變遷。
“我是上世紀80年代在K46次列車上做乘務(wù)員的。”福州客運段退休的原列車長雍萬俊今年64歲,他清晰地記著,上世紀80年代末的時候,這趟進京列車“一年四季,每天都是春運”。
“那時候火車車次很少,除了去北京,去東北、西北地區(qū)的乘客,都要乘坐K46次到北京轉(zhuǎn)車。這趟車當時用的還是綠皮車廂,一到夏天酷暑難耐,冬天只能燒煤取暖。”雍萬俊回憶說,“春運的時候,乘客那個多啊,經(jīng)常有乘客上不去車。沿途車站要組織年輕員工‘突擊隊’,上車讓無座票乘客往車廂中間移動,不然站臺上的乘客根本上不了車。”
上世紀80年代中期,福建經(jīng)濟開始快速發(fā)展,通過全省唯一的進出省通道——鷹廈鐵路,福建和北京緊緊相連,K46次為福建經(jīng)濟發(fā)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為福建經(jīng)濟的騰飛注入動力。
1994年,K46次列車迎來一次全新的“換裝盛宴”——整趟車改型為全封閉空調(diào)列車。與此同時,進京的運行時間從原先的50多個小時縮短為34小時55分,更快的速度也帶來了更多的旅客。
來自福建莆田的商人李進興1994年首次乘坐K46次列車進京,此后的十幾年里,這趟列車成為溝通他與兩座城市之間的紐帶。“人多”是李進興對當時K46次最深刻的印象。據(jù)他回憶:“每年春運之際,硬座車廂里常常人擠人,大家在車廂里站定后都不敢抬腳挪動,因為一挪位置很可能就被別人占據(jù)。”
“那時候每趟車都在千人以上。”福州火車站客運值班員司徒黎明回憶說,“到了春節(jié)的時候,K46次是福州火車站的‘重點車’,要劃出專門區(qū)域讓乘客集結(jié)上車,經(jīng)常始發(fā)就超員80%。”
隨著福建鐵路開始大發(fā)展,K46次奔馳的身影旁開始出現(xiàn)新的“同伴”。2007年,夕發(fā)朝至的直達列車Z60將福州至北京的速度壓縮到20小時以內(nèi)。2010年后,福建相繼迎來動車和高鐵時代,如今的“標桿高鐵”G28次更是把福州到北京的時間壓縮到7小時43分。
“K46次的乘客越來越少了。”福州客運段列車長鄭信強說,如今,淡季時整列車不過一百多人,空落落的幾乎從頭能望到尾。到了一年一度的春運時,這輛車才顯得又熱鬧一些。
“但是,K46次依然在開行著,因為沿途經(jīng)過的十多個車站沒有高鐵,K46次為沿線群眾的出行提供了便利。”鄭信強說,如今乘客出行的選擇越來越多,曾經(jīng)的“特快列車46次”反倒逐漸“慢”了起來,以服務(wù)沿途小站的乘客為主。卸下了“進京”的榮耀,奔跑52年的K46次在快時代里放緩了腳步,卻運送著溫情。
76歲的邵武人池金水每個月都會登上K46次列車,去看望在福州讀大學的外孫女。他喜歡這趟車的理由很簡單:干凈、舒服、直達。坐大巴去幾十公里外換乘高鐵,對于他這樣的老人來說,顯得有些折騰。
“早些年硬件差,旅客坐車很辛苦,我們要用心服務(wù),盡量讓旅客舒坦一些;后來硬件越變越好,我們與時俱進改進服務(wù),讓旅客越來越舒坦,讓苦旅變坦途。”福州客運段福京車隊隊長曾建閩說。
編輯:劉小源
關(guān)鍵詞:列車 k46 進京 福州 福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