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鑒寶>資訊資訊
文房雅器話硯滴
古人常借翰墨托物寓興,書齋里除了書籍筆硯,還有很多輔助性文房用品。硯滴是貯水的小器皿,磨墨時把水滴在硯臺上,以調(diào)適墨色的濃淡干濕。于實用性之外,硯滴還追求形式和工藝上的美觀,閑暇時用助清賞,可修身養(yǎng)性,陶冶情操。不同材質(zhì)、造型的硯滴,也由此在文玩中形成了一個獨有的門類,成為古今文人爭相收藏玩賞的藝術品。
硯滴起源于何時,并沒有明確的說法。漢代以前,墨是呈顆粒狀的,到了魏晉才有墨錠,推測硯滴也是這一時期的產(chǎn)物。南宋趙希鵠的《洞天清錄》有一段很含糊的記敘:“古人無水滴,晨起則磨墨,汁盈硯池,以供一日用,墨盡復磨,故有水盂?!惫湃俗钤缡怯盟凼⑺陨鬃右ㄋツ?,由于水量不好控制,容易出現(xiàn)“汁盈硯池”的情況。加上磨墨多是供一天之用,使用時間長,這個過程中水分也會揮發(fā),出現(xiàn)墨色過濃、過干的情況,需要臨時添水調(diào)勻。硯滴的出水孔小,往硯臺注水很方便,也令潑墨揮毫更為就手,因此獲得了使用者的廣泛認同。
硯滴的取材范圍頗廣,玉石、陶瓷、金屬、竹木都有。但在造型上,卻有一個不成文的規(guī)矩,是以動物形態(tài)為風尚。明人文震亨《長物志》:“辟邪,蟾蜍,天雞,天鹿,半身鸕鶿杓,鏒金雁壺諸式滴子,一合者為佳。有銅鑄眠牛,以牧童騎牛作注管者,最俗。大抵鑄為人形,即非雅器。”對硯滴的大小及樣式,做了詳盡的描述。以盛水一合(十分之一升)為度,形態(tài)以模擬動物形態(tài)為雅,推崇簡單、內(nèi)斂,若鑄作人形,則鄙俗不堪,不為人所喜。這種獨特的形象審美,以及呈多樣性的藝術表現(xiàn)形式,也是硯滴日后廣受喜愛的原因之一。
如圖所示是一件明早期青銅瑞獸形硯滴,規(guī)格17×7.5×6.5厘米。此硯滴圓雕一只匍匐的瑞獸;瑞獸背部開有注水孔,并配有圓柱型小水柱;身體中空,內(nèi)部盛水,嘴部為流,齒露,口銜耳杯;瑞獸兩耳機警地伸向腦后,用力支撐起后腿,正欲邁步,滿身雕刻紛披的鬃毛和飛翼,形象生動,頗為傳神;瑞獸腿足強健有力,肢體渾圓,造型飽滿。因年代久遠,該器局部生出銅綠,色澤深沉,堅硬光亮。
鑒藏硯滴,首先是辨清材質(zhì);其次是看雕工技法和工藝水平,以雕刻精細、刀法具有神韻者為上;另外也要注意所屬時代及人文背景,制作工匠的名氣等,如出自宮廷造辦處、或經(jīng)名人使用過的硯滴,價格上就有著天壤之別。
編輯:楊嵐
關鍵詞:文房雅器 文房 雅器 硯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