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人物·生活>聚·焦點聚·焦點
陳昭:體育強中國強
一個媒體人的全運記憶
記得第一次采訪全運會時,正好是30年前。那年3月,在??谂e行了第六屆全運會的帆船比賽。記得,組委會十分重視,專門從南海艦隊借調(diào)了一架直升飛機供記者航拍。那也是我有生以來第一次乘直升飛機,記得很清楚,機上戰(zhàn)士用一根繩子綁在我腰上,打開艙門,讓幾個攝影記者用長焦拍海面上的帆船。那年11月,第六屆全運會在廣州舉行時,我還采訪了當時的國際奧委會主席薩馬蘭奇先生,當時陪同他的是國家體委副主任何振梁。如今,這兩位老人都在天堂里聚會了。
30年光陰,就是這樣在不經(jīng)意間,急匆匆地如流水般從我們身邊飛馳而過,當我們驀然回首往事,才真正體會到什么叫“朝如青絲暮如雪”。每屆全運會都有自己的故事,也都記載著我們作為一個體育新聞工作者的青春年華。30年的光陰,見證了中國的體育事業(yè)在波瀾壯闊的改革開放年代里的飛速發(fā)展;30年的光陰,使我們從一個體育弱國變?yōu)轶w育大國,并向體育強國大踏步的邁進。中國改革開放的每一個時間節(jié)點都和體育發(fā)展息息相關,從洛杉磯奧運會許海峰那一聲清脆的槍聲和中國女排的登頂,從雅典奧運會劉翔在男子110米欄那有力的沖刺到北京奧運會我們完美地奪得金牌榜第一,中國體育成為我們這個時代振興中華的最強音。體育功莫大焉,它深深鐫刻在我們幾代人的生命年輪中。
全運會自八十年代之后,就明確提出與奧運會相銜接,全運會設置的項目也基本上與奧運會相同。每屆全運會成為發(fā)現(xiàn)培養(yǎng)奧運后備人才的一個最好窗口,所以,自1987年第六屆廣州全運會后,中國的全運會就有了自己清晰的目標,也正是因為有了四年一屆的全運會,才讓中國的體育事業(yè)有了四年一戰(zhàn)的緊迫感,才催生了有用之棟梁的迅速成長,才有了我們今日欣欣向榮的體育事業(yè)大發(fā)展。
當然,與時俱進是必須的。在全民體育無比興旺的今天,全運會的改革勢在必行,怎么改,如何改,對每一個人都是一份全新的考卷。我們這樣一個人口眾多的大國,有一個全運會看來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國家事業(yè)的興旺發(fā)展,老百姓對于體育的興趣和參與度都與以往有了新的要求。本屆天津全運會做了一些有益的嘗試,今后怎么辦全運,依然是一個嶄新的課題。
今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視察北京冬奧會籌備情況時說到,少年強中國強,體育強中國強,中國以后要變成一個強國,各方面都要強。他表示,推動我國體育事業(yè)不斷發(fā)展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事業(yè)的重要組成部分??倳浀脑?吹響了中國體育在新時期的進軍號,體育成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事業(yè)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環(huán)。
第十三屆全運會今晚在天津隆重開幕,它將成為一個新的起點,萬里之行,始于足下,全運之路,任重道遠,體育強中國強,讓我們牢牢記住這個偉大的目標。
編輯:位林惠
關鍵詞:體育 中國 全運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