羞国产在线拍揄自揄自揄视频,直接看不卡无码免费视频,免费午夜无码片在线观看影,超碰av免费网络

首頁>人物·生活>集·言論集·言論

陳先達:文化傳承的自覺性和制度化

2017年04月17日 11:24 | 作者:陳先達 | 來源:光明日報
分享到: 

3、 論據(jù)各異,智慧相通

我有位朋友是一位有成就的自然科學研究者。他向我提了個問題,如果心外無物、心外無理,吾心即宇宙,宇宙即吾心,那我們這些以客觀外在世界為研究對象的科學家就用不著進行科學實踐,坐在家里做足修養(yǎng)功夫不就行了嗎?這種困惑是建立在不理解以儒學為主導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特點以及心學的精華所在。不理解馬克思主義的本質和以儒學為主導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各自特點和運用邊界,就容易陷入非此即彼,水火不容的理論困境。

在思想政治理論課堂上,教員講人的本質是社會關系的總和,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巴翘煅臏S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同情心、惻隱心、憐憫心、羞恥心并非與生俱來的。政治理論課講世界的物質性,講規(guī)律客觀性,講物質世界是不依賴人的意識而存在的客觀世界,世界在人產(chǎn)生之前早就存在;講要承認有天人之分,承認世界有主體與客體之分,它們只是在一定條件下統(tǒng)一的,而不是“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等等。如果心外無物,心外無理,人類就不必認識世界,也不必改造世界。心外無物,人類實踐和科學研究就沒有對象;心外無理,就不必探求和研究客觀規(guī)律。

可在講授儒學經(jīng)典中會講到孟子的性善說,四端四心說,尤其是講程朱理學和陸王心學時,會講到離事而言理,強調理在事外;會講到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主張返回本心,致良知。講到良知是天性,是本心,見父自然知孝,見兄自然知悌,見孺子入井自然知惻隱。這些是天性,內在于心,不假外求。如果思想政治理論課根據(jù)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強調的是物質、客觀、實踐,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而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尤其是心學中,強調的是天理、天良、本心、良知和致良知,講到一念之動即是行,等等。如果各是其是,各非其非,我看學生思想會越學越亂,頭腦變成跑馬場。要正確處理思想政治理論課與中國傳統(tǒng)經(jīng)典進課堂講授中出現(xiàn)的立論差異,就要講清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思想政治理論和中華傳統(tǒng)文化既有相通之處,也會由于各自關注點不同而產(chǎn)生的論述的差異性。

馬克思主義是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哲學。承認世界的客觀性、規(guī)律的客觀性,主張認識來源于實踐,否則,它就不能承擔無產(chǎn)階級和人類解放的理論指導作用。馬克思主義具有科學特性,它重視客觀性、規(guī)律性和可驗證性。馬克思主義經(jīng)濟學要求研究客觀經(jīng)濟規(guī)律,科學社會主義學說要求研究社會主義取代資本主義的必然性規(guī)律,而馬克思主義哲學要求研究世界的客觀本質和世界發(fā)展的普遍規(guī)律與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要研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fā)展規(guī)律。重視物質世界、重視實踐活動、重視客觀規(guī)律,重視科學的認識論和能動反映論,這是馬克思主義學說作為科學世界觀題中應有之義。馬克思主義反對事理分離,離事而言理;反對心物分離,去物而言心。

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同樣有本體論和認識論問題,儒學中的氣論、墨學中的認識論和邏輯學,老莊哲學中的辯證法,與馬克思主義哲學有相通相似之處。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特色是以儒學為主導的人生倫理型文化,是重道德、重價值、重修養(yǎng)、重心性的學說。人不僅有對象性意識還有自我意識;對象性意識當然離不開對象,是一種反映性意識;可人的自我意識是人的內心世界。道德的本性是自律,人不可能離開人的內心世界而進行道德修養(yǎng)和道德自律。以心為體,重內心世界,強調修養(yǎng)是中國道德倫理型文化的立論依據(jù)。

心是什么,我們無法按人體解剖學來理解這個中國哲學問題。按生理學,人有心臟,它是人的生理器官;心臟不是思維器官,人的思維器官是大腦。在中國哲學中,心是包括知情意,包括人的道德和價值在內的主體的能動的內心世界。它是人的身體和行為的真君,是主宰。惻隱心、羞恥心、辭讓心、孝心,諸如此類的所謂心,就是道德規(guī)范內化而形成的良知。良知,就是內心的道德;致良知,就是通過修養(yǎng)而達到最高的道德境界,而知行合一就是道德實踐。一念之動就是行,必須慎獨排除雜念。人人有圣人之質,但不一定能成為圣人,因為人的天良容易為私欲所蔽,必須修心。只有正心才能誠意,才能修齊治平。這是“修心”說的意義所在。

當年毛澤東在師從楊昌濟先生時,熟讀泡爾生的倫理學。毛澤東寫于1917年的論文《心之力》就是從道德修養(yǎng)的視角看待心性之學的。文章劈頭就是,“宇宙即我心,我心即宇宙,細微至發(fā)梢,宏大至天地。世界、宇宙乃至萬物皆為思維心力所驅使。博古觀今,尤知人類之所以為世間萬物之靈長,實為天地間心力最致力于進化者也。夫中華悠悠古國,人文始祖,之所以為萬國文明正義道德之始創(chuàng)立者,實為塵世諸國中最致力于人類與天地萬物精神相互養(yǎng)塑者也?!薄胺蚵勅娍蓨Z其帥,匹夫不可奪志。志者,心力者也”。

在中國成語中關于心字的成語甚多,這表示中國人對心的重視,對內心修養(yǎng)的重視。一個人,如果心術不正,沒有羞恥心,必然沒有道德底線,什么壞事都能干。百姓如此,當官為政者亦如此。《大學》中說:“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其本亂,而未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毙奚淼暮诵木褪切扌模磧艋约旱膬刃氖澜?。

我們不能離開中國哲學的語境抽象地討論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特色。不能用各種關于宇宙起源和人類起源的學說來衡量“天人合一”“吾心即宇宙,宇宙即吾心”“心外無物、心外無理”之類的中國道德形而上學的哲學命題。按照辯證唯物主義物質本體論和科學認識論的觀點,無法認同“吾心即宇宙,宇宙即吾心”“心外無物、心外無理”“萬物皆備于我”的哲學命題??墒钱斘覀儼阉闯墒且环N人生境界和道德追求,看成對“止于至善”的終極道德價值的追求,看成是對作為“會思想的蘆葦”的人和動物的不同之處,我們就能明白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特色。陽明心學之所以被認為是中華優(yōu)秀文化的精華,就是因為它強調人的主體性,懂得致良知的修養(yǎng)功夫和知行合一的道德實踐原則,對于糾正當代人過度物化,具有現(xiàn)實價值。

馬克思主義哲學反對唯心主義,但重視人的精神世界,反對庸俗的和機械的唯物主義。精神當然不能離開肉體,但精神的作用,即人的知情意和人的道德的力量是巨大的。它可以使人舍生忘死,泰山崩于前而色不變。毛澤東說,人是需要有點精神的。毛澤東著名的《愚公移山》《為人民服務》《紀念白求恩》就是贊揚一種精神。贊揚愚公“挖山不止”的堅忍不拔精神、張思德的“為人民服務”精神、白求恩的“不遠萬里”而來的“真正共產(chǎn)主義者的精神”。列寧贊揚強調精神作用的唯心主義哲學家是“聰明的唯心主義”,而把否定精神作用的庸俗唯物主義稱之為“愚蠢的唯物主義”。

在世界的物質性和物質與意識的辯證關系上,我們堅持馬克思主義世界觀。我們不贊成“以心為體”的思想超出道德修養(yǎng)和安身立命的范圍,取代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觀點,但我們高度重視“心”即人的精神的能動作用。只要我們準確地把握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相通和相異之處,知道它們各自的立論依據(jù)、各自的理論功能和適用邊界,就能找到一條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相結合的創(chuàng)造性發(fā)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之路。

編輯:邢賀揚

1 2 3 4

關鍵詞:陳先達 文化傳承 自覺性 制度化

更多

更多

<dd id="mmmmm"></dd>
  • <noscript id="mmmmm"><dd id="mmmmm"></dd></noscript>
    <nav id="mmmmm"><sup id="mmmmm"></sup></nav>
  • <tr id="mmmmm"></tr>
  • <nav id="mmmmm"></nav>
    <tfoot id="mmmmm"><noscript id="mmmmm"></noscript></tfoot><tfoot id="mmmmm"><noscript id="mmmmm"></noscript></tfoot>
    <nav id="mmmmm"><ul id="mmmmm"></ul></na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