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社情·民意>樂觀社會 樂觀社會
百余位學者28年“磨一劍”編纂《十三經(jīng)辭典》
逾百學者踐守承諾的“馬拉松”
這一編就是幾十年,沒有寒暑假、沒有休息日,一字一字地摳,一詞一詞地磨……這是一場逾百學者共同踐行承諾的“馬拉松”。
如今擔任陜師大副校長職務的黨懷興,是《十三經(jīng)辭典》副主編、《周易卷》主編。當年,剛剛接手編寫任務的他,“根本不了解《周易》”。為了編纂,他跟著老先生們,一學就是十幾年。
最艱巨的任務是編寫詞條。黨懷興告訴記者,經(jīng)過多年理論探討和編寫實踐,《十三經(jīng)辭典》從形式到內(nèi)容都形成了自己的特點。就收詞而言,要求“窮盡式”地收錄每部經(jīng)書的全部詞語,并顯示其頻數(shù),然后對其辨讀音,定詞性,立義項。
《左傳卷》主編李孝倉回憶,自己從1996年承擔《左傳卷》編寫任務,到2012年年底交稿,這一部分涉及的編寫人員前前后后就有40多位。僅僅為了《左傳》中的“之”這一詞條,就編寫幾千條、花費3個多月。
成員們面臨的,還有職稱福利等實際問題。編《十三經(jīng)辭典》,不但是件幾乎沒有稿費的苦差事,最初還不算科研成果,不少人受了影響。“可貴的是,大家都自覺、自愿——干了這件事,我們認了!”一位工作人員表示。
1994年夏,《孝經(jīng)》正式定稿,為其他辭典的編纂確定了基本框架。2002年,《十三經(jīng)辭典》(《毛詩卷》《論語卷》《孝經(jīng)卷》《孟子卷》《春秋谷梁傳》)正式出版。然而,出版幾冊之后,由于出版及編寫方面遭遇瓶頸,辭典的編纂幾乎瀕于夭折。
直到2009年,陜師大將《十三經(jīng)辭典》納入國家“211”工程建設項目,給予研究經(jīng)費上的大力支持,幾乎斷炊的編委會才得以渡過難關,使《十三經(jīng)辭典》最終全部完成任務。
浮躁社會中的“十年磨一劍”
當辭典最終完成,一心投入編纂的遲鐸已是滿頭白發(fā)。曾多次生病的她,硬是把這塊“沒有人愿意啃的硬骨頭”給一點點啃完了。
“百人的編纂團隊,緊緊攥成一個拳頭,才能在中國文化的河流中執(zhí)楫推舟。”遲鐸說,在經(jīng)濟大潮涌動、人心浮躁的社會中,“十年磨一劍”的精神才更顯出它的可貴。
這項浩大的工程、一萬多個日夜的努力,也得到了最好的嘉獎。《十三經(jīng)辭典》多個卷本分別獲得多項省、部級優(yōu)秀成果獎項。學界評價,《十三經(jīng)辭典》的價值,不僅體現(xiàn)在學術研究方面的實用性,還在傳播中華傳統(tǒng)文化、普及儒家經(jīng)典方面作出了突出貢獻,同時為斷代或系統(tǒng)的漢語史、詞匯史、語法史提供可靠、完備的原始資料,為大型語文辭書的編纂提供了翔實的素材。
28年風風雨雨,團隊中一些成員退休、故去,當年的那批青年成員則已成長為獨當一面的專業(yè)學者,活躍在高等學校教學、科研的第一線,成為學術帶頭人或主力軍。
“我希望有更多年輕人能投入這個事情,但一定要做好吃苦的準備,而且要有坐冷板凳的精神。”《十三經(jīng)辭典》主編白玉林說。《十三經(jīng)辭典》的故事并沒有畫上句號——目前,遲鐸先生和她的團隊還在繼續(xù)著《十三經(jīng)辭典》的修訂工作。“這件事,我會一直做下去。”遲鐸說。
記者 孫海華
編輯:梁霄
關鍵詞:學者 編纂 十三經(jīng)辭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