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搖滾偏離了初衷,但崔健還在堅守
人,總是被時代裹挾著走的。搖滾也不例外。從這個層面來說,去討論崔健在搖滾圈的地位,其實沒有意義。因為搖滾在當今這個時代,更多被一些人賦予的是商業(yè)價值,早已偏離了訴諸靈魂的初衷。
崔健從未缺席過搖滾的大事件
“搖滾精神就是一顆永不停歇滾動的蛋,現(xiàn)實這塊石頭雖然堅硬,可蛋才是生命。”這句話很崔健,而9月30日,注定又是振奮人心的一天,55歲的崔健將于北京工人體育場舉辦一場“滾動三十”演唱會。
1986年,崔健站上舞臺,成為用音樂為“我”發(fā)聲的第一人。但也有人不禁質(zhì)疑,如今年輕人對崔健的印象,不是在臺上吶喊著“我曾經(jīng)問個不休”的搖滾樂教父,而是在電視機里配合著節(jié)目一遍一遍表演著音樂的嘉賓。
曾經(jīng)很長一段時間,崔健和他的搖滾“消失”在年輕人的視野中,影響力微乎其微。在當時,隨之“消失”的是整個中國搖滾樂。千禧之年之后的很長時間,“中國搖滾已死”像魔咒一般纏繞著每一個搖滾人。搖滾樂作品越來越少,曾經(jīng)輝煌過的樂隊一支接一支宣布解散,娛樂一點點吞噬真正的音樂,盜版、MP3、假唱……
于是在2002年,一場不得不發(fā)起的運動開始了,因為“真正能夠證明搖滾音樂價值的,就是現(xiàn)場演出”。這一次又是崔健。他發(fā)起“真唱簽名行動”,與羅大佑等200多人在保證真唱的一塊紅布上簽下了自己的名字。崔健說,搖滾樂是隨著時代變化定義的一種藝術(shù)形式,在這條路上他不會退休。
實際上,崔健幾乎沒有缺席過搖滾的大事件。轉(zhuǎn)眼三十年了,搖滾樂對他而言是堅守和建設的一塊方土,他說,“最后我們能夠做的,只是寫自己的故事,和這個社會、這個時代有關(guān)的故事。”
2013年,電影《藍色骨頭》上映,資料上寫著:“導演:崔健 編劇:崔健”。是的,玩搖滾的崔健第一次嘗試了拍攝電影,主題曲用了一首他個人很是滿意的歌曲《藍色骨頭》。這于崔健而言是一次跨界,卻依然離不開搖滾。
今天搖滾樂被賦予了更多商業(yè)價值
在六七十年代的人看來,崔健是那個時代的標志,無論是那首《新長征路上的搖滾》,還是他帽子上的那顆紅五星。而對于年輕一代,認識崔健是通過電視,通過綜藝節(jié)目。有人認為崔健上電視節(jié)目是一種妥協(xié),崔健反駁:“我們堅持真唱和真樂隊,如果節(jié)目組給予保證,我就沒有理由再去拒絕。再拒絕,就是端著臭架子、看不起電視觀眾。”
有歌迷認為,崔健的詞無論放在哪個時代,都能準確擊中要害。所謂的擊中,就是引起人內(nèi)心深處的一種渴望和共鳴。但若說在任何時代都能廣泛引起共鳴是不可能的。畢竟搖滾產(chǎn)生和讓人為之著迷的時代背景已經(jīng)漸行漸遠。80年代的思潮和今天娛樂化的媒介環(huán)境已然格格不入。80年代青年人面臨的迷惘和這一代青年人的困惑又是大相徑庭。就像80年代的人大概也想不到今天能如此盛產(chǎn)無需憑借作品就能大把撈錢的“鮮花鮮肉”們。
今天的搖滾影響力不再,并非是個人努力能避免的。人,總是被時代裹挾著走的。搖滾也不例外。從這個層面來說,去討論崔健在搖滾圈的地位,其實沒有意義。因為搖滾在當今這個時代,更多被一些人賦予的是商業(yè)價值,早已偏離了訴諸靈魂的初衷。
□舞憩(樂評人)
編輯:劉文俊
關(guān)鍵詞:搖滾 初衷 崔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