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大型對撞機要讓科學專業(yè)主義決定
科研有時就得超脫眼前的實用主義考量。大型對撞機討論也是如此:經濟賬要算,但不能只算經濟賬。
最近,科學界關于中國該不該建造大型對撞機的爭議進入公眾視野。丘成桐、楊振寧等大師級科學家相繼發(fā)聲,普通公眾也通過網(wǎng)絡直接參與到討論中來。
9月4日,“知識分子”公號刊發(fā)楊振寧的文章《中國今天不宜建造超大對撞機》,從預算無底洞、中國還是發(fā)展中國家等七個方面提出反對意見。5日,王貽芳發(fā)表針鋒相對的反駁文章《中國今天應該建造大型對撞機》。王貽芳系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長,超級對撞機項目正是該所提出的。
與明星離婚、師徒反目這些話題相比,討論對撞機的門檻要高得多。大部分人要從“什么是對撞機”開始接受科普,但門檻高不等于公眾沒有討論的權利,也不代表普通人發(fā)言只是噪音。只不過需要繞開一些常見的辯論誤區(qū),才能進行有效討論。
大型對撞機耗資巨大,據(jù)王貽芳估算,在“兩步走”整個過程中,中國政府出資總額將達到1000億人民幣。這樣大的一筆投資,作為納稅人的公眾起碼有知情權。這就要求科學家在進行專業(yè)辯論和爭取頂層支持的同時,兼顧對公眾的科普工作。從這個角度講,目前正進行的大討論是有價值的。
限于專業(yè),公眾主要是傾聽者,但聽也是一門學問。如何通過傾聽立場不同的專業(yè)聲音,獲取更全面的信息,進而做出明智判斷,是對現(xiàn)代公民的考驗。
科學討論最大的誤區(qū)和忌諱是思維單一化、絕對化。兩種對立的意見可能都有道理,但把任何一種無限上升都不妥。如支持者說,建造大型對撞機是一個大國對人類文明應做的貢獻,不能斤斤計較。這話不假,但為人類文明做貢獻非此一途。這塊領地是不是適合我們“開墾”,值得討論。
楊振寧說,高能物理學的推進,對人類生活不會產生短中期內的實在好處,“三十年、五十年內不會有”。那對人類文明的這個貢獻留給誰合適呢?即使中國要參與,自己主導建設是不是唯一的選擇,可不可以依靠國際合作?支持者或許需要對此做出解釋。
反對者說,中國還有很多民生問題需要解決,不能砸錢去搞奢侈的科研。計算成本是應該的,但簡單地把民生與科研對立起來,容易成為反智主義者。正如一個人吃飽是為了活著,但活著不是為了吃飽,一個國家要有長遠發(fā)展,必須投資一些短期看不到效益的前瞻性事業(yè),實質上,很多社會進步都是著眼長遠的技術推動的。而比較來看,把錢投給科研也是最不容易虧本的。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科研有時就得超脫眼前的實用主義考量,盡管成本評估是必然的。經濟賬要算,但不能只算經濟賬。即便要算,有些潛在收益也別忽略——依據(jù)王貽芳的說法,其實大型對撞機可帶動多項技術和產業(yè)發(fā)展,如精密機械、微波、真空、自動控制、高溫超導材料等。當然,王貽芳雖然提了許多可能性,但推導過程和歷史經驗給的還不夠充分,此外還有機會成本的問題,假如這1000億投到別的科研領域,效果會怎樣?
坦率地說,從目前的討論來看,許多問題都還沒有答案,而精深問題也需要讓科學、專業(yè)主義決定。但我只想提醒大家,對撞機的事不像第一眼看上去那么簡單,但放到公共決策、社會討論層面講,也并非不可理解。
□西坡(媒體人)
編輯:劉文俊
關鍵詞:大型對撞機 楊振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