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 要聞
填湖造地致“腎臟萎縮” 暴雨顯影防洪體系六大病灶
“腎臟萎縮”:填湖造地
對于家住武漢市南湖花園的嚴先生來說,幾天來,上班出行的尷尬讓他終生難忘。想要走出南湖片區(qū)拐角的漬水處,他必須和一群人一起擠在一輛鏟車鏟斗上,才能慢慢被挪到馬路另一邊。
7月5日,大暴雨,水淹江城,武漢市出現(xiàn)百余處漬水,交通癱瘓,全城停工停課,而南湖地區(qū)受災嚴重。7日,南湖所在的洪山區(qū)政府救援指揮人員在接受當?shù)孛襟w采訪時介紹,南湖周邊共有20個社區(qū)被漬水圍困,一度停電停氣,漬水最深的南湖雅園小區(qū),有的地方水深1.8米左右。
市內湖泊的萎縮,被公認是導致城市內澇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城市里,湖泊和濕地起著容留回旋積水的重要作用,湖泊是“城市之腎”,是城市的生命之源。據(jù)南京大學地理與海洋科學院胡茂川、張興奇的研究,在鋼筋水泥構成的城市里,“城市地表不透水面積增加,原本可以地面滲透的水量大大減少,大部分雨水轉化為地表徑流”,城市地表的滲水程度要銳減數(shù)倍。
在武漢,湖泊的重要性更為突出。中國地質大學教授李長安在接受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采訪時指出,武漢和其他城市不同,現(xiàn)在長江的水位已經高于武漢城市的水位,武漢城市的洪水沒有辦法自然往長江里排,下了大雨,武漢城市里的水需要找地方泄洪,所以,湖泊這樣的蓄水空間十分重要。
武漢水系發(fā)達,原本大小湖泊星羅棋布,素有“水袋子”“百湖之城”之稱,“但是,現(xiàn)在武漢湖泊已經沒有辦法起到調節(jié)作用了,為了城市建設,當?shù)靥盍嗽S多湖來造地”。
上世紀50年代初,武漢市主要城區(qū)內,共有大小湖泊127個?,F(xiàn)在,中心城區(qū)僅剩下40個湖泊。
武漢市一位城建官員介紹,湖泊變少,主要集中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和90年代兩個時期。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武漢人口增長迅速,為讓老百姓吃飽肚子,大興“以糧為綱”運動,大片湖區(qū)與濕地被填占。上世紀90年代,城市化進程加快,城建迅猛擴張,填湖造地增多,城內湖區(qū)填上后,大批商品房在其上拔地而起。
華中科技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盧新海教授與曾忠平博士,曾作過專題調查和研究分析:從1991年到2002年,11年間,武漢市主城區(qū)湖泊水域面積急劇減少38.67平方公里。失去的湖面難以恢復往日景觀,而與此相對應,截至2014年年底,武漢市城市建設總面積從1986年的220多平方公里,增加到527平方公里。
為此,武漢民眾不乏抗爭。2015年11月24日,39名武漢市民起訴武漢市水務局,指其不作為、監(jiān)管不力,造成沙湖北岸被填湖。沙湖曾是武漢市區(qū)內環(huán)線內最大的湖泊,2005年沙湖水面面積斷崖式銳減,僅剩0.032平方公里。2016年3月,法院一審判決,責令市水務局在60日內,對淤泥填湖問題繼續(xù)履行調查和處理職責。
官方也不乏反省。2013年,湖北省委常委、武漢市委書記阮成發(fā)直言:“如果綠線、湖泊不保護,以后我們連眼淚都將哭不出來!很長一段時間,武漢的城市發(fā)展史就是一部填湖史?!當偞箫灐降某鞘邪l(fā)展模式,終將帶來‘大城市病’。”
《武漢市湖泊保護條例》和《武漢市第三批湖泊“三線一路”保護規(guī)劃》先后出臺,將166個湖泊列入保護名錄,從此武漢的湖泊沒有再少一個,截至2015年2月,水域面積比2005年還增加了88平方公里。
然而,這種醒悟來得有點晚了。此次,武漢的暴雨洪澇再次讓人痛心地看到,“腎臟”萎縮帶給城市的災難后果。事實上,不僅在武漢,這輪暴雨給湖南岳陽、江蘇南京、安徽安慶等70多個城市都造成內澇。正如中國地質大學教授李長安所指出那樣,城市發(fā)展不能一味強調經濟建設而隨意改變城市原有生態(tài)環(huán)境,要在護湖與經濟發(fā)展之間找到平衡點,因為,人不給水出路,水就不給人活路。
編輯:楊嵐
關鍵詞:城市 武漢市 暴雨 武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