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書畫·現(xiàn)場>一點一評一點一評
乾隆帝的高仿《富春山居圖》
說到中國傳世名畫,能與《清明上河圖》齊名的,大概要屬《富春山居圖》了。
與一般畫作不同的是,這幅由山水畫大師黃公望晚年繪制的巨作由兩幅畫組成:一幅名曰《剩山圖》,保存在浙江省博物館;另一幅名曰《無用師卷》,保存在臺北故宮博物院。《富春山居圖》本為一幅畫,流傳至明代收藏家吳洪裕手里時,由于吳對此畫太過喜愛,臨死前打算燒掉此畫為己殉葬,幸而被其侄子救下,但畫已被燒作兩截。前段畫幅較小,稱《剩山圖》;后段較長,因畫作最初被贈予者而得名《無用師卷》。
《富春山居圖·子明卷》(局部),明,作者不詳
《剩山圖》長期散落在民間,《無用師卷》則在清朝乾隆年間被征入宮。然而,乾隆帝到死都認為《無用師卷》不過是一幅贗品,此前,他已經(jīng)得到了一幅他自認為是真跡的《富春山居圖》。不過,正是因為乾隆帝看走眼,《無用師卷》躲過一劫。
乾隆帝最早得到的《富春山居圖》,實為明末文人臨摹的《無用師卷》,后世稱《子明卷》。和吳洪裕一樣,乾隆帝同樣對此畫極為喜愛,但與吳氏的表達方式不同,乾隆帝并未要求該畫陪葬,而是在畫卷上蓋印題跋,不時題寫自己閱畫心得。由于被乾隆帝認定為真跡,《子明卷》上乾隆帝的題跋多達50余處,以至于畫卷上的空白幾乎全被填滿,可謂“滿目瘡痍,體無完膚”。
最后,連乾隆帝自己也找不到下筆的地方了,但他仍不忘叮囑一句——“以后展玩亦不復(fù)題識矣”。正因為此,《無用師卷》未遭乾隆帝亂書亂寫,得以保全。(朱林)
編輯:陳佳
關(guān)鍵詞:乾隆帝 高仿《富春山居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