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銳評
方言是重要的文化資源
剛寫下這個題目,心里就有點兒嘀咕:會不會有人覺得這種提法有點“矯情”。有礙社會交際、“土里土氣”的地方話也會是文化資源嗎?先要打個比方。
什么是“方言”?方言就是一種語言的地方變體,是一種語言在不同地方的存在形式。英語在英國本土有較大的方言差異,和中央廣播電臺播音用北京話一樣,BBC播音也是選用首都所在地的倫敦口音。大概沒有人會懷疑英語是一種文化資源,而且還很值錢,對于外國人來說,學(xué)英語很費錢。在中國,都不提大、中、小、幼的英語學(xué)習(xí)花了多少錢,費了多少事,誤了多少青春,只就商業(yè)性、實用性的英語學(xué)習(xí)而言,產(chǎn)值就超過100億人民幣。這個等式?jīng)]有任何人可以懷疑:各地的英語方言+倫敦方言=英語。對于漢語來說:中國各地的方言+北京話=漢語。所以,并非只有普通話才是文化資源,數(shù)量眾多、形形色色的漢語方言當(dāng)然也是資源,而且是重要的、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文化資源。
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觀察方言的文化資源性質(zhì)。
首先,漢語是聯(lián)合國的工作語言之一,是全世界母語使用人口最多的語言,是我們這個星球上幾種最為重要的語言之一。對于漢語,我們不僅要關(guān)注她的現(xiàn)狀,也要關(guān)注她的歷史。從漢語史研究的角度來看各地的現(xiàn)代漢語方言,北京話就不能算是最好的樣本。拿古代的韻書、詩文押韻情況來對照今天的漢語方言,保留古代漢語韻母系統(tǒng)最好的是廣州話,保留古聲母和古聲調(diào)最好的是蘇州話。根據(jù)這些現(xiàn)代漢語方言,我們可以很容易地重建漢語史,為我們最重要的文化符號尋根。
其二,有的人過度強調(diào)普通話的規(guī)范性,無視普通話和方言之間水乳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復(fù)雜關(guān)系。事實上,從古到今,方言都會以各種方式進到“通語雅言”中去,其結(jié)果是,有一些詞語,如果不查驗方言,就幾乎沒辦法準確解釋。舉一個著名的例子。“只要我們不動搖、不懈怠、不折騰,堅定不移地推進改革開放,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就一定能夠勝利實現(xiàn)這一宏偉藍圖和奮斗目標。”其中的“折騰”一詞曾引起廣泛的討論。由于不明其來源,有一些解釋純屬望文生義。實際上,“折騰”是一個在北方地區(qū)常用的方言詞。“折”本為“折返”義,可以說“走到半路又折回去了”,還可以把沒喝完的酒再“折回瓶里去”。“騰”字無實義,只能附在一些單音動詞后湊音節(jié),除了“折騰”外,還可說“鬧騰”、“倒騰”等。理解了“折”和“騰”的本義后,可知只有這個英語翻譯才比較接近其本意:“dosth.overandoveragain”(反復(fù)做“某事”)。由此可見,準確理解普通話也需要利用方言資源。
其三,下面這些情況更可證明方言的文化資源性質(zhì)了:唱川劇,吼秦腔,各地的山歌俚曲,地方曲藝,只有用本地方言唱才能保持其原有韻味,一改用普通話,頓感面目全非。這里面不只是押韻的問題,詞語也不對啊。有的方言詞在普通話里根本找不到完全對等的詞語。如前面所舉的“折騰”及其否定用法“不折騰”,這里使用這個詞語之后,其微妙之處在于,聽者可意會,可微笑,可以“你懂的”,但一翻譯,頓感無所措手。
(作者系全國政協(xié)委員、中國社科院語言研究所研究員)
編輯:水靈
關(guān)鍵詞:方言 資源 文化 川劇 秦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