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要聞
中國黑戶群體生存狀態(tài)調查:沒有戶口難求學求職
終結“黑戶”歷史當依靠法治思維
1300多萬“黑戶”浮出水面,成為數(shù)十年來中國人口政策和社會治理實踐中不容忽視的“問題人群”。追尋其歷史背景,各級政府在貫徹落實計劃生育基本國策的過程中,在人口數(shù)量控制領域取得了卓越成就,但一些制度設計的漏洞和不規(guī)范的基層執(zhí)法也積聚了難以面對卻無法回避的社會矛盾。終結“黑戶”歷史,不僅需要擺脫“人治”慣性,更要加強人文關懷,依靠法治思維。
將戶口登記與計生政策捆綁并不合法
專家指出,人口與計劃生育法第41條規(guī)定,對違反該法生育子女的公民予以征收社會撫養(yǎng)費的處罰。但該法并未對公民違法生育的子女規(guī)定不上戶口、不予以入學的處罰內容。根據(jù)國籍法和戶口登記條例,父母雙方或一方為中國公民,本人出生在中國,具有中國國籍。戶口登記機關應該對出生的中國公民予以登記,無附加條件。1988年,原國家計生委、公安部也聯(lián)合下文,禁止將計生證明、超生罰款與戶口登記捆綁。
然而,計劃生育政策和戶籍管理在執(zhí)行環(huán)節(jié)中卻被人為綁定,產生了諸多扭曲的社會現(xiàn)象。北京大學人口研究所教授穆光宗說:“大量‘黑戶’的產生源自地方政府部門將推行計劃生育政策與戶籍強行綁定。這種方式排斥和限制一些已經出生的人進入社會,是極其危險的。讓一個孩子從剛出生就隔絕在整個社會組織之外,無異是對一個人最大的懲罰。”
幾十年來,民間對取消綁定戶口與計生的呼聲不絕于耳。2013年12月,北京律師黃溢智等人聯(lián)名向國家有關部門發(fā)去建議信,要求消除計生與戶籍捆綁,并對戶口登記管理規(guī)范性文件進行全面審查。信中寫道:當前,一些部門以規(guī)范性文件形式,為戶籍注冊設定障礙,強化部門利益,超越權限規(guī)定限制公民基本自由權利,破壞了法制統(tǒng)一。
復旦大學法學院教授朱淑娣指出,我國尚無國家層面統(tǒng)一的行政程序法法典,是出現(xiàn)戶口登記與征收超生罰款相“捆綁”現(xiàn)象的重要原因。法治的發(fā)展有一個漸進的過程,完全確立行政法律所設定的秩序,需要相應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諸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此外,以往一些地方對“黑戶”問題的一次性解決辦法并不可取。國家歷次人口普查,都能發(fā)現(xiàn)大量的“黑戶”,這在證明計生政策在局部地區(qū)失靈的同時,也為“黑戶”提供了一次性解決的機會——向基層計生或公安部門繳納相應罰款后就可擁有戶籍。這種慣用方法在某種程度上動搖了計劃生育政策的嚴肅性,使違反政策的人產生了一定的心理預期,即“孩子現(xiàn)在沒有戶口,將來肯定會有戶口,機會就在下一次全國人口普查時”。
這意味著,在國家人口普查的間隔期內,千萬計的孩子必須度過一段“黑暗的生活”,政府也無法對這些人進行有效管理。顯然,所謂“一次性”的臨時解決辦法既無助于消除“黑戶”問題,也無助于計劃生育國策的執(zhí)行,應該從改革和法治建設中去尋求更為長遠的解決之道。
深化戶籍制度改革,為千萬“黑戶”開啟光明之門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指出,要創(chuàng)新人口管理,加快戶籍制度改革。今年2月中旬,山東公安機關發(fā)出《關于進一步規(guī)范出生登記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指出,出生登記是公民參與社會活動、行使法律賦予各項權利的前提和基礎。報戶口絕不允許隨意設立任何前置程序和附加條件,絕不允許推諉扯皮、久拖不決甚至拒絕受理,絕不允許造成“黑人”、“黑戶”。
自4月1日起,江西省南昌市開始執(zhí)行落戶新規(guī):計劃外生育嬰兒辦理戶口不再需要攜帶準生證和社會撫養(yǎng)費的繳費證明,憑《出生醫(yī)學證明》、父母婚姻證件和戶口簿即可辦理落戶,成為繼山東等地之后,又一個將新生嬰兒落戶與征收社會撫養(yǎng)費“脫鉤”的城市。新規(guī)實施一個多月來,當?shù)厣蠎艨诘膵胗變簲?shù)量迅速增加。
落戶與征收社會撫養(yǎng)費“脫鉤”,是政府依法行政的一個具體表現(xiàn)。北京隆安(濟南)律師事務所律師周雷說,在建設法治政府過程中,必須確保行政權力在法律框架內運行;同時,戶口管理部門應該把解決落戶難等問題,作為改進作風的突破口。
當然,為超生兒落戶與向超生者征收社會撫養(yǎng)費都是社會公平正義的體現(xiàn),二者并不矛盾,也不應該產生沖突。針對一些基層干部“落戶新政會給征收社會撫養(yǎng)費加大難度”的擔憂,一些專家指出,應該加強和改進依法征收社會撫養(yǎng)費的方式,包括依法強制執(zhí)行等,保證計劃生育基本國策的貫徹落實,這也是解決“黑戶”問題的必由之路。
終結“黑戶”歷史,必須要清理不合理的“土政策”,讓戶籍與計生處罰“脫鉤”。但這僅是第一步,還要為戶籍“減負”,讓戶籍與各種福利“松綁”,割斷長期糾葛的利益關系,讓戶籍的注冊和管理進入法治化軌道,方能杜絕“黑戶”問題再次產生。
山東等地的探索從一定意義上撬動了戶籍制度的改革。專家認為,現(xiàn)實中,由于戶籍背后的巨大社會利益,城鄉(xiāng)公共資源差距明顯。戶籍制度改革需要簡化出生登記,但更需要還原戶籍作為身份識別的單純屬性,給戶籍“減負”。
1958年開始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戶口登記條例》,第一次明確將城鄉(xiāng)居民區(qū)分為“農業(yè)戶口”和“非農業(yè)戶口”。從那時候起,戶籍不僅僅是居民身份的象征,更多的是社會福利分配的依據(jù)。隨著改革開放30多年的快速發(fā)展,一紙戶口所隱含的利益也今非昔比。當前的戶籍被賦予的意義遠超歷史上任何一個時代。當戶籍開始從單純的身份證明演變成眾多福利待遇的載體時,一些傳統(tǒng)的僵化管理辦法已經不適合社會發(fā)展的需要,亟待深化改革。
山東社會科學院人口學研究所副研究員李蘭永認為,我國的戶口上面承載了大量福利,特別是涉及公民受教育、就業(yè)、婚姻、社會保障等等基本權利。“我國的戶籍制度實際上成了‘拿戶籍說事的制度’,通過立法剝離這些附帶的福利,還原其人口管理的職能,應是未來戶籍制度改革的方向。”當戶籍制度恢復其出生登記、身份識別的本原屬性時,“黑戶”問題也就不難解決了。(記者 秦亞洲 張宸)
編輯:牟宗娜
關鍵詞:中國黑戶 黑戶 戶口 求學 求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