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2019精準扶貧在行動>精準觀察 精準觀察
“看”清群眾所需 扶貧扶到實處
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安慧芳
“沒想到,老了能享清福。”7月14日清晨,德江縣玉水街道楠木園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廣場,搬遷貧困戶楊再華沿著廣場,邊遛圈邊哼山歌。“不但住上好房子,還圓了世代進城夢!”
年近耄耋之年的楊再華,原是德江縣復興鎮(zhèn)南溪村人,一家7口居住在深山溝,居住地老木屋年久失修,成為危房,所在地屬地質(zhì)災害隱患地,常發(fā)生山體滑坡。
楊再華4個孫子孫女均在上學,生活來源靠兒子一人。對楊再華一家來說,靠兒子一人外出務工維持生計尚難,改善破舊住房和搬離地質(zhì)滑坡地,更不敢想。
銅仁市屬于武陵山集中連片特困地區(qū),“十三五”初期,全市10個區(qū)縣均屬貧困縣、125個貧困鄉(xiāng)鎮(zhèn)、1565個貧困村,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多達58.32萬人,且相當一部分貧困群眾居住在生存條件較為惡劣、生態(tài)環(huán)境脆弱的深山區(qū)、石山區(qū)。
誓要拔窮根,摘窮帽。銅仁結(jié)合脫貧攻堅實際,堅持靶向施策,把易地扶貧搬遷作為脫貧攻堅“當頭炮”和重中之重,歷時4年,完成易地扶貧搬遷29.33萬人,其中,跨區(qū)縣搬遷12.55萬人。
住有所居、安居宜居,是萬千家庭的共同心愿。為把深山區(qū)、石山區(qū)群眾搬出大山,銅仁市開啟跨區(qū)縣易地扶貧搬遷。2018年,復興鎮(zhèn)幫扶干部譚文平來到楊再華家,采用“五看法”,分析他家重點在于住房居住條件差。2019年初,楊再華一家得以搬到縣城楠木園安置點,分到120平方米住房,家具家電一應俱全。
“群眾生活好不好,既要看表面,更要看里子,里里外外都要看仔細。”譚文平說,“五個看”這個法寶,不僅是教材,更是方法。
譚文平所說的“五個看”,是銅仁市創(chuàng)新“76554”工作法的重要內(nèi)容——第一個“5”:看群眾家里擺的、看身上穿的、看鍋里煮的、看柜里放的、看床上鋪的。“五個看”是判斷貧困群眾是否實現(xiàn)“兩不愁三保障”的重要方法。
“老黃,你是吃蜂蜜了嗎?天天這么樂呵。”鋪溝村群眾見到黃順國一天比一天精神,打趣說。
“一家人團圓,能不樂嗎?”黃順國高興地回答。
家住石阡縣五德鎮(zhèn)鋪溝村的黃順國老人,逢人便說是脫貧攻堅幫了他家大忙。
原來,同樣地處深山的鋪溝村,坡陡谷深,是遠近聞名的出行難、吃水難、致富難“三難村”。2014年,黃順國老人的兒媳,剛?cè)⑦M門生了孩子,在家居住不到3個月,便獨自一人外出務工,多年不回家。這讓黃順國老人很揪心,家里留不住年輕人。
近年來,鋪溝村在脫貧攻堅工作中,不但對飲水、村居道路等基礎設施進行完善,還對村居環(huán)境進行整治,如今,村容村貌煥然一新。
黃順國老人得到幫扶,房屋改造和院壩硬化。兒媳看見家鄉(xiāng)變化如此大,便主動回家“團圓”。
在銅仁,得益于脫貧攻堅“五個看”,真扶貧、真脫貧,脫貧攻堅真正扶到群眾心坎上,解難事、解實事,缺什么扶什么,了卻了諸如黃順國這樣的貧困群眾的煩心事兒,迎來一張張歡快笑臉。
關鍵詞:“看”清群眾所需 扶貧扶到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