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鑒寶>資訊資訊
“藝術皇帝”與“大明風華”
剛剛結束播映的《大明風華》把明朝開國以來的靖難之役、五征漠北、土木堡之變、北京保衛(wèi)戰(zhàn)、奪門之變等重大事件,與皇室成員間的恩怨情仇穿插在一起,精彩紛呈,不少網(wǎng)友評論說“了解到不一樣的大明”。不過,影視劇畢竟有演繹成分,《大明風華》也不例外。
在劇中,朱亞文扮演的朱瞻基不但會“撩妹”,而且能征善戰(zhàn),在皇位爭奪中戰(zhàn)勝了兩位叔叔。“朱瞻基”的精彩表現(xiàn)吸粉無數(shù),不少人表示“朱瞻基”死后,就不想再看后邊的劇集了。不過,歷史上的朱瞻基和劇中人物還是有很大差別的。真實的朱瞻基文武雙全,上馬能戰(zhàn),15歲時就跟著永樂帝遠征蒙古;下馬能治,“仁宣之治”是明朝三大盛世之一;并沒有像劇中那樣處心積慮地要除掉兩位皇叔。除此之外,朱瞻基文才出眾,和宋徽宗一樣,是一位藝術皇帝,他在書畫方面皆有很高的造詣,現(xiàn)在還有眾多作品被故宮博物院、臺北故宮博物院、國外一些博物館收藏。
而在北京保衛(wèi)戰(zhàn)中登上皇位的朱祁鈺,并非太妃胡善祥所生,他的生母其實是吳妃。當然了,劇中把胡善祥和孫若微設定為建文朝忠臣的女兒,有姐妹之情等,也是演繹。
朱瞻基:
書畫成就可比肩宋徽宗
提起中國古代的藝術皇帝,宋徽宗趙佶當仁不讓。趙佶不僅擅長繪畫,而且在書法上也有較高的造詣。趙佶的書法在學薛曜、褚遂良的基礎上,創(chuàng)造出獨樹一幟的“瘦金體”,瘦挺爽利,側鋒如蘭竹,與其所畫工筆重彩相映成趣。在藝術人才上,趙佶還培養(yǎng)了王希孟、張擇端、李唐等一批著名書畫家。如果沒有“靖康之恥”,宋徽宗留給后世的印象應該以其對北宋文化發(fā)展的貢獻為主。
到了明朝,明宣宗朱瞻基是可與宋徽宗趙佶比肩的書畫大家。朱瞻基是明朝帝王中比較有作為的一位,性格活躍,修養(yǎng)深厚,他在位期間,宮廷文化藝術呈現(xiàn)出繁榮興盛的面貌。他自己在文化上的造詣也很深,長于詩歌文賦,精于繪畫。
北京故宮博物院中藏品眾多,其中有一把山水人物扇很特別,可能是傳世折扇中形體最大的工藝美術佳作,縱58厘米,橫151厘米。在這把折扇上作畫的,正是朱瞻基。
古代的文人墨客不僅喜歡用折扇,并且樂于在扇面上作畫賞玩,風雅至極。唐伯虎、文徴明、鄭板橋等都有傳世的扇面作品,而朱瞻基的這把折扇是目前流傳下來較佳的扇面作品。扇面上是朱瞻基自繪的《松下讀書圖》。畫面當中有一棵古松,松葉蒼翠、松干遒勁,一位文士衣著隨意,盤腿倚于樹下,面前是一本攤開的書卷,在他身旁有一紅衣書童。溪水潺潺流過,幽靜中營造出一份愜意。
在這件作品中,朱瞻基不落前人窠臼,沒有像其他畫家那樣為人物設計一個捧書細讀的姿態(tài),而只是在文士的面前擺放一張素紙。文士悠遠深邃的目光也沒有落在素紙上,而是專心地凝視著崖石旁緩緩流淌著的溪水。扇面款署:“宣德二年武英殿御筆”,鈐“武英殿寶”。所繪筆法筆墨簡潔,清潤活潑,設色明快秀雅,不失為朱瞻基系列書畫作品中不可多得的精品。
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武侯高臥圖》是朱瞻基賜予大臣陳瑄的御作。當時陳瑄已六十有余,宣宗賜畫給他的目的是激勵他效法前賢,為國鞠躬盡瘁。作品描繪的是諸葛亮出茅廬輔助劉備之前隱居南陽的形象。修竹叢下,諸葛亮袒胸露懷,頭枕書匣,躺臥于草地上,神態(tài)安逸。整幅構圖飽滿,線條洗練流暢,背景畫竹林一片,筆墨瀟灑,顯示出相當高的繪畫技巧。
此外,朱瞻基的《壽星圖》、《行書新春等詩翰》、《秋塘群鷺圖》、《花下貍奴圖軸》、《壺中富貴圖》、《戲猿圖》等書畫佳作也流傳于世。《萬歷野獲編》之“宣宗御筆”稱他的書法“學顏清臣,而微帶沈度姿態(tài)”,他的行楷清麗瀟灑中帶些皇室的雍容之氣。
在治國上,朱瞻基統(tǒng)治的宣德年間(1426年-1435年),政治清明,百姓安居樂業(yè),經(jīng)濟得到空前的發(fā)展。史學家對明初盛世有兩種稱謂,一曰“永宣(永樂、宣德)盛世”,一曰“仁宣(仁宗、宣宗)之治”,無論哪種說法,宣宗都毫無愧色地位列其中。總之,宣德一朝是繼文景之治、貞觀之治、開元盛世之后的又一盛世局面。
當然,生于帝皇家的朱瞻基之所以上馬能武,下馬能文,與其爺爺朱棣的培養(yǎng)是分不開的。永樂九年(1411年),朱棣正式立朱瞻基為皇太孫,并親自挑選當時的著名文臣擔任朱瞻基的老師,多次指示要盡心竭力地教育。同時,明成祖朱棣也不忘親自教導,永樂中期以后的遠征漠北之戰(zhàn),他總是將朱瞻基帶在身邊,讓他了解如何帶兵打仗,鍛煉他的勇氣,這對后來朱瞻基的嫻于武事、富于膽略有很大的幫助。
每次遠征歸來經(jīng)過農(nóng)家,朱棣都要帶朱瞻基到農(nóng)家看看,讓他了解農(nóng)家的艱辛,讓他以后做一位愛民的好皇帝,這種精心教導對朱瞻基以后成為著名的守成之君,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當然,朱瞻基與其兩位皇叔叔侄相殘經(jīng)常被文人指謫。封建社會皇室內(nèi)斗甚多,唐朝有玄武門之變,明朝有靖難之役,清朝有雍正與諸兄弟之爭……不過,《大明風華》中,朱瞻基未登皇位前就處心積慮地想除掉兩位叔叔,顯然有演繹成分。
漢王朱高煦是朱棣的次子,他自幼就性情兇悍。朱棣起兵靖難時,朱高煦隨軍出征,他狂悍斗狠的性格終于有了發(fā)泄之處,在戰(zhàn)爭中經(jīng)常作為前鋒。朱棣兵敗東昌(今山東聊城)時,大將張玉戰(zhàn)死,朱棣差點成為俘虜。朱高煦率精騎數(shù)千,直前決戰(zhàn),救出了朱棣,扭轉了戰(zhàn)局,取得了勝利。屢立戰(zhàn)功的朱高煦亦以此自負,恃功驕恣,尤其是父親的那句“世子常常生病”的暗示,使他萌生了取代長兄朱高熾以繼承帝位的野心。但是,朱棣即位后,認為長子朱高熾仁厚賢明且又沒有任何過失,相比之下,朱高煦過失太多,實在令人放心不下,因此還是于永樂二年(1404年)立朱高熾為太子,封朱高煦為漢王,讓其去云南就藩。大失所望的朱高煦對此極為不滿,說:“我有什么錯,讓我去萬里之外?”因此一再拖延,不愿到云南就封藩國。后來跟隨成祖朱棣巡視北京,朱高煦乘機力請和其子歸居南京,對兒子狠不下心的成祖朱棣只好答應。
朱高煦自負勇武,又常跟隨成祖左右,便多次挑撥是非,陷害太子,致使支持太子的解縉冤死、黃淮入獄。永樂十三年(1415年)五月,朱高煦被改封到青州,他卻托故留侍,不愿前往。成祖漸漸疑心他有奪嫡之意,下詔催他就藩。朱高煦還是不肯動身,并私自挑選衛(wèi)士,招募精兵三千人,又擊殺兵馬指揮徐野驢,僭用御用車馬器物。受到成祖朱棣的責備。因此,《大明風華》中朱棣病逝前,要把皇位交給朱高煦的劇情,顯然是演繹。
朱高煦謀皇位釀禍端
永樂十四年(1416年)十月,成祖朱棣返回南京,得悉朱高煦不法數(shù)十事,對其嚴加申斥,剝奪了他的親王冠服,將其囚禁在西華門內(nèi),準備廢其為庶人。一向被弟弟算計陷害的太子朱高熾果然是個仁厚之人,他念及兄弟之情,涕泣力救,極力請求父親寬恕朱高煦。深深為太子的未來擔憂的成祖朱棣說:“我是在為你計謀大事,不得不去割你的禍患。你卻養(yǎng)虎為自己所患!現(xiàn)在我削去他護衛(wèi),并安置在山東樂安州。那離北京很近,一旦聽聞有變,朝夕就可以捉拿他了。”朱高煦被赦免抵達樂安后,不但不思悔改,反而對父兄非常仇恨,于是更加著急地策劃謀反,太子朱高熾多次寫信勸戒,他始終執(zhí)迷不悟。
1424年,明成祖在北伐韃靼的回軍途中病逝于榆木川。太子朱高熾繼位,是為明仁宗。漢王朱高煦之子朱瞻圻當時正在北京,窺視朝廷舉動,朱高煦也派遣心腹入京,伺機叛亂。仁宗知道逆謀后,在同年八月,將朱高煦召回京城進行安撫,增加其俸祿,賞賜寶物數(shù)以萬計,仍命他返回樂安,還將他的長子封為世子,其余兒子均封為郡王。
洪熙元年(1425年),仁宗病逝,太子朱瞻基從南京趕往北京奔喪。朱高煦打算在半路設伏,截殺朱瞻基,但由于行動倉促,沒有成功。不久,朱瞻基繼位,改年號宣德,是為明宣宗。宣宗對兩位嫡親叔叔漢王朱高煦與趙王朱高燧表示敬重,對他們的賞賜往往厚于其他王府。七月,朱高煦陳奏利國安民四事,宣宗對侍臣說:“永樂年間,皇祖(朱棣)經(jīng)常對皇考(朱高熾)和我說,這個叔叔有異心,宜防備著他。然而父親對待他非常好。像今天所說的話,果然是出自真誠,則是過去想法已經(jīng)革除了,不得不順從啊。”于是命有關官員將其建議予以執(zhí)行,并復信表示感謝他。此后,凡是朱高煦提出的請求,宣宗都按照他的意見一一照辦,朱高煦卻認為宣宗軟弱無能,于是更加驕橫狂妄。
到了宣德元年(1426年)八月,久蓄逆謀的朱高煦終于起兵造反。但朱高煦的反叛純屬為了一己之利的孟浪之舉,在軍民中缺乏響應的基礎。宣宗所派的征討大軍剛剛兵臨城下,城內(nèi)叛軍就都想抓住朱高煦獻給宣宗。實際上是個政治庸才的朱高煦無奈投降。宣宗赦免城中守軍之罪,改樂安州為武定州。返回北京后,宣宗將朱高煦父子廢為庶人,關押在歸極門附近,“在六科廊后,此門之西南礓磜之下”(劉若愚《酌中記》)的館舍中,并頗有諷刺意味地稱之為“逍遙城”。還親自把平息朱高煦叛亂一事編寫成《東征記》,昭示群臣。逆黨王斌等人伏誅,同謀伏誅者六百四十余人,因故意放縱和藏匿反賊而被處死或戍邊的計一千五百余人,發(fā)配到邊遠地區(qū)的計七百二十人。
三年后的某一天,宣宗去探視朱高煦,卻被朱高煦故意伸腳絆倒。宣宗大怒,命人用三百斤重的銅缸將朱高煦扣住。朱高煦勇武有力,竟將大缸頂起。宣宗又命人在銅缸周圍點燃木炭,把朱高煦活活炙死在銅缸內(nèi)。朱高煦的幾個兒子朱瞻垐、朱瞻域、朱瞻埣、朱瞻墿、朱瞻垣隨后也全都被殺。
有民間傳說,朱高煦和其子的尸骸都被葬在西郊金山之陰(山北)。由于朱高煦曾是漢王,其葬地本應稱為漢王府,后因這里葬的還有其子朱瞻垐、朱瞻域、朱瞻埣、朱瞻墿、朱瞻垣等人,故稱漢王家族的墓府,簡稱漢家府。后人不熟悉這段歷史,將漢家府錯寫成韓家府。該村在清代尚不見記載。1932年《北平市自治區(qū)坊所屬街巷村里名稱錄》中才首次出現(xiàn)“韓家府”的地名。1996年《北京市海淀區(qū)地名錄》將韓家府并入董四墓街詞條中,韓家府地名從此消失了。
胡善祥與孫若微演繹太多
胡善祥與孫若微這兩位明宣宗朱瞻基一前一后冊立的皇后,在《大明風華》中被設定為一對姐妹,并且是建文朝忠臣景清的女兒,與朱棣有殺父之仇。這卻與史實不符,在入宮以前,她們是沒有交集的。
胡皇后名善祥,山東濟寧人,生于洪武三十五年(1402年)四月初十,是錦衣衛(wèi)百戶胡榮的第三女。孫皇后名若微,山東鄒平人,是永城縣主簿孫忠之女。這兩位年齡相仿的皇后,胡皇后冊立在前,而入宮卻是孫若微在先。按《明史》記載,胡善祥于永樂十五年(1417年)被冊為皇太孫妃,成為朱瞻基的嫡妻。正史記事往往過于疏略,忽略了很多內(nèi)情,從而導致前后因果不太明晰。而在《勝朝彤史拾遺記》中,則對事情的來龍去脈交代得比較清楚:原來在永樂初年,彭城伯夫人偶然在永城縣主簿孫忠的官舍見到他的容貌姣美白皙而且聰明可人的女兒,非常惹老夫人的喜愛。彭城伯夫人是明仁宗的岳母,永樂八年,她借著永樂皇帝要為太孫擇配的因由,便把年僅十歲的孫若微推薦入宮,成了大明第一家庭的小童養(yǎng)媳,在宮中生活了七年之久,與朱瞻基青梅竹馬,自幼為伴。所以,《大明風華》中朱瞻基碰到“仇家”之女,然后“撩妹”成功的劇情,純屬演繹。
到了永樂十五年,朱棣正式下詔為皇太孫朱瞻基選聘太孫妃。在洪武年間以才色選為女官,此時正任“尚宮”(高品位女官)的胡善圍(胡善祥的長姐,就是劇中胡尚儀的原型)大概是施加了一些影響,司天監(jiān)奏稱應天象,皇太孫妃應在“濟河間”(魯?shù)?尋求。最終,后入宮的胡善祥因“合法相”而被冊立為皇太孫妃,而孫若微只能冊為太孫嬪。作為公公的明仁宗朱高熾是知道內(nèi)情的,所以他即位后,特賜孫若微與胡善祥一樣穿太子妃的冠服。宣宗即位后,胡善祥被立為皇后,孫氏被冊立為貴妃。按照舊時的宮廷禮制,皇后冊封后賜金冊寶(印),貴妃以下有冊無寶,但宣宗特地為孫氏破格,制金寶賜予孫氏。自幼在宮中成長的孫氏心機很重,她并不甘心,一直在伺機奪取皇后之位。所以,她不像劇中塑造的那樣品性正直。
胡善祥雖容貌出眾、性情賢淑,但對宣宗熱衷的游幸活動,時常規(guī)諷勸諫,毫無媚順之態(tài),這本是一個皇后的本分,卻招致了宣宗的不悅,加上孫氏的挑撥,帝后間有了嫌隙。胡善祥生了順德、永清兩位公主,卻始終沒有生育皇子,這也給了孫氏可乘之機。宣德二年(1427年),孫貴妃喜生龍子。宣宗對孫氏眷寵益重,還聽信她的讒言,逼胡后辭位。
身為皇后的胡氏,一無子,二有病,三不為宣宗寵信。第二年春,“帝令后上表辭位”,她只能遵旨,成為明朝第一個被廢的皇后,從此退居長安宮,奉黃老,為仙姑。孫氏則“母以子貴”,被冊封為皇后。廢后胡氏在失意與絕望中做了十五年的“仙姑”。胡皇后無過被廢,令人十分同情,宣宗多年后也只是表示出些許歉疚之意,自解稱“此朕少年事”,但并不改過。
宣宗的母親張?zhí)笫滞檫@位兒媳,為了不讓她感到過于孤寂,常把她召到自己的寢宮清寧宮居住,內(nèi)廷的朝宴,也讓她居孫皇后的上首,搞得孫皇后心中很是怏怏。正統(tǒng)七年(1442年),太皇太后張氏去世,在祭奠時,胡善祥被列名妃嬪中,不能再與孫太后同列。胡善祥痛哭不已,一年多后就在寂寞中了結此生,謚為“靜慈仙師”,僅僅以嬪御禮草草葬于金山。明朝有“陵山之祭”的制度,凡皇家成員入葬啟土,都要祭告山神。胡廢后入葬時,“以營建靜慈仙師墳園畢,遣官告謝金山之神”(《明英宗實錄》),足見初建的“靜慈仙師墳”等級不會高。
朱祁鈺的生母是吳氏
在電視劇《大明風華》中,將胡善祥設定為明代宗朱祁鈺的生母,這也是不合史實的,其實劇中胡善祥的經(jīng)歷更接近于代宗的生母榮思賢妃吳氏。
這位吳賢妃在《明史》中的記載很是簡略,僅寥寥數(shù)語:“吳太后,景帝母也,丹徒人。宣宗為太子時,選入宮。宣德三年(1428年)封為賢妃。景帝即位,尊為皇太后。英宗復辟,復稱宣廟賢妃。成化中薨。”朱祁鈺出生于宣德三年(1428年)八月初三日,很顯然,吳氏的被封為賢妃與她為宣宗生下子嗣有關。
也有文獻記載,吳氏常年居住在宮外,宣宗也很疼愛吳氏母子。但直到朱祁鈺出生數(shù)年后的宣德八年(1433年),吳氏母子才得以入居宮中,這就令人疑竇重重。如果是按《明史》記載的那樣,吳氏既然在早年就入侍宣宗,那么在宣宗即位后入宮受封就是順理成章的事,卻為何常年不得居于宮中呢?這其中又有著什么樣的隱情呢?
明朝遺民査繼佐的《罪惟錄》一書有不同的說法。書中稱,吳氏本是宣宗的叔父漢王朱高煦府中的一位侍女。宣宗平定了朱高煦的叛亂后,漢王府邸中的女眷按制度被全部充入后宮為奴。在返京途中,宣宗邂逅了吳氏,被她的美貌與聰慧所打動,令她陪伴直到北京。回京后,宣宗將她安排在一個緊貼宮墻的大宅院中,并時常臨幸。按封建禮法,吳氏這樣的罪臣女眷成為皇妃是有礙皇室尊嚴的,為免遭非議,宣宗只好讓吳氏母子常年居于宮外。直到生病時,宣宗才吐露實情,告訴張?zhí)螅骸案桓绺?在)陳符(宣宗的親信太監(jiān))家,急呼來。”于是太后“遂取其母子入宮,帝抱持哭”。人之將死,宣宗才選擇讓母親知道自己有個“私生子”的秘密,托孤母親,同時心懷歉疚,抱兒痛哭,情狀感人。此情此景,也讓張?zhí)蠓畔陆娴伲蛹{了二人。
宣德十年,宣宗去世,朱祁鈺的哥哥朱祁鎮(zhèn)繼承皇位,是為明英宗。宣德十年二月辛亥日這天,英宗封自己唯一的弟弟祁鈺為郕王,并在京城修建王府供他們母子居住。代宗朱祁鈺即位后,吳氏母憑子貴,得以和孫太后并尊為皇太后。奪門之變英宗朱祁鎮(zhèn)復位后,吳太后被降稱宣廟賢妃。天順五年十二月,吳賢妃去世,被葬于金山,1998年,墓在景泰陵南邊不遠的國務院機關事務管理局西山管理處院內(nèi)被發(fā)現(xiàn),出土有《榮思賢妃壙志》等文物。
孫皇后在正統(tǒng)年間被尊為皇太后。土木堡之變后,她批準群臣擁立郕王朱祁鈺為帝的建議,穩(wěn)定了形勢,化解了危機,被加尊號“上圣皇太后”。景泰八年(1457年)孫太后又支持石亨等朝臣發(fā)動“奪門之變”,擁戴英宗復位。英宗復位后,上孫太后徽號為“圣烈慈壽皇太后”,明代后宮的徽號自此始。天順六年(1462年)九月初四日,身歷永樂、洪熙、宣德、正統(tǒng)、景泰、天順六朝的孫太后崩逝。上尊謚曰“孝恭懿憲慈仁莊烈齊天配圣章皇后”,與明宣宗合葬于明十三陵的景陵。
編輯:楊嵐
關鍵詞:朱高 朱瞻 宣宗 高煦 瞻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