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復興路上>奮斗新時代 奮斗新時代
新中國70年:他們來自五洲四海,都成了中國的“熱情粉絲”
中新網(wǎng)9月29日電(李弘宇 甘甜 張奧林 董寒陽)有這樣一群外國人,他們或著迷于源遠流長的中國文化,或嘆服于高速發(fā)展的現(xiàn)代中國。在新中國即將迎來70歲華誕之際,來自澳大利亞、索馬里、日本和希臘的外國友人,分別向中新網(wǎng)記者講述了自己與中國的故事,并向“阿中哥”真情告白。
我喜歡的樣子你都有
最愛上海,我要留下來 ——朱莉婭(澳大利亞)
“好愛中國!”當聊起自己和中國的故事,來自澳大利亞悉尼的朱莉婭表白道。
4年前,由于對中國豐富文化及悠久歷史的向往,朱莉婭開始了中文學習之旅。
為了學好中文,她讀中文書,聽中文歌,還會趕潮流追中國熱門電視劇《三生三世十里桃花》、《親愛的翻譯官》等。
2019年初,朱莉婭來到爸爸多年前讀書的地方——復旦大學,讀研究生。
回憶起自己10多歲來上海旅游時看到的浦東,朱莉婭感慨,變化實在太大了,“如今,到處都是摩天大樓,交通發(fā)展也很迅速。”
“最愛的中國城市就是上海。這里給年輕人很多機會,節(jié)奏很快,所有人都在努力”,朱莉婭說,將在完成學業(yè)后留下來,繼續(xù)探索這座“寶藏城市”。
時光依舊,愛中國如初
北京就是“No.1”,這里是第二個家——西樂(索馬里)
“原來,我們買東西都是去三里屯、五道口,現(xiàn)在直接在網(wǎng)上下單,第二天,就能接到快遞小哥的電話”,華北電力大學電氣專業(yè)三年級博士生西樂直言,“我見證了中國快遞業(yè)的發(fā)展”。
2008年,19歲的西樂從索馬里來到中國北京。那時候,他不會中文,以為寫字就是畫畫,所有的中國人都會功夫……
11年后,他用中文交流幾乎沒問題,擁有許多中國朋友,常會自嘲自己說的是“外國方言”。
談及對中國的感受時,他直言變化好大,并表示交通的快速發(fā)展令人驚嘆,“現(xiàn)在北京地鐵線路越來越多,出行更方便了。”
盡管這些年曾去過上海、南京、廣州等城市,西樂還是覺得北京就是“No.1”,“北京就是我的第二個家,每次離開北京一個月,就會特別想念”。
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他祝愿中國越來越好。
對你何止一句鐘意
“阿中哥”,你聲音好好聽,我上癮了——長南杏奈(日本)
一談到對中文的喜愛,現(xiàn)在日本東京從事移動支付相關(guān)工作的長南杏奈,似乎就有說不完的話,“中文的聲調(diào)好好聽,簡直就像在聽音樂”,“我一開始就上癮了”。
從2014年開始與中文結(jié)緣,到3年后赴湖南參加第十六屆漢語橋比賽,杏奈曾到北京、長沙、西安等16座中國城市旅游。她覺得,每座城市都讓人“流連忘返”。
但因為“喜歡北京人的爽快性格,北京歷史與現(xiàn)代融為一體的感覺”,杏奈坦言,“還是最喜歡北京”。
日本新潟大學的大四學生坪田侑里香則表示,雖去過許多中國城市,但最喜歡西安,“兵馬俑博物館令我對中國的悠久歷史印象深刻。”
侑里香從上大學開始就學習中文,“中文里面有很多成語,每個成語都有故事,我覺得它們有意思”。對比3年前首次來中國和2017年赴清華大學交換學習,以及2019年2月再次來中國的感受,侑里香覺得中國的打車軟件發(fā)展很快,“既安全又好用”。
而最讓侑里香與杏奈感慨的,就是中國的移動支付。杏奈說,“移動支付的發(fā)展最令我驚嘆。我在日本也做這個行業(yè),但相比之下,無論是產(chǎn)品的發(fā)展速度,還是市場接受這種新鮮事物的速度,都比日本快很多。”
故事很長 我長話短說
16年的時間,用來了解你還不夠 ——海恩福(希臘)
1984年,現(xiàn)任希臘駐華使館公共外交與新聞事務(wù)參贊海恩福,以雅典大學政治學專業(yè)交換生身份,在北京語言大學和北京大學開始了3年的學習時光。
3年后的夏天,他離開中國。“由于對中國文化,尤其是哲學、歷史、醫(yī)學等有著濃厚興趣,也因深知語言是理解文化的關(guān)鍵,我決定開始對中文的終生學習旅程。”
從首次赴華學習到被派至中國工作至今,海恩福與中國已經(jīng)結(jié)下了16年的緣分。期間,他幾乎走遍了中國所有的省份。
他難忘西藏天地融為一體的自然景象;常嘆于貴州、甘肅、云南的迷人風景和豐富文化;并喜愛古希臘拜占庭文化和中國文化最重要的交匯點——西安;還珍視古絲綢之路上,受希臘藝術(shù)影響的、東西方藝術(shù)和思想融合的縮影——敦煌。
在海恩福眼中,“變化”是外國人描繪中國時最常用的詞匯,“‘變革’發(fā)生在中國經(jīng)濟、技術(shù)等多個領(lǐng)域”,并影響著媒體的傳播方式。
但他同時也發(fā)現(xiàn),中國有許多一以貫之、從未改變的精神實質(zhì)。“比如中國社會價值觀和文化規(guī)范,以及許多構(gòu)成中華文明內(nèi)核和魅力的因素”,他說,“對那些想要深入了解中國社會和文化的人,這些不容忽視。”
“16年很長,但對于理解和吸收中國文化的精華,卻還遠遠不夠”。
作為擁有5000年輝煌歷史的文明古國,新世紀的新中國,即將迎來70年的新征程。海恩福表示,“我衷心祝愿中國人民在繼承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精髓的同時,繁榮昌盛,和平安寧!”(完)
編輯:周佳佳
關(guān)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