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2019精準扶貧在行動>一線傳真 一線傳真
一條路帶來的變化——冀北山區(qū)貧困村走訪記
新華社石家莊7月15日電題:一條路帶來的變化——冀北山區(qū)貧困村走訪記
新華社記者王民、駱學峰
盛夏,記者在冀北隆化縣山區(qū)驅(qū)車數(shù)百公里,走訪三個地偏路遠的貧困村,實地感受交通扶貧成效。如果不是親眼所見、親耳所聞,不會想到群眾對路有多么期盼,也體驗不到修路給他們帶來的興奮、滿足、幸福……
(一)啞叭店
啞叭店村位于隆化鎮(zhèn)山溝谷地,轄10個自然村,有1073人。一條近10公里的河套碎石路曾是開車進縣城的唯一通道。
菜販劉寶利常年在這道溝賣菜,一輛雙排小貨車只開了三年,“渾身”嘩啦響,輪胎不知換了多少條。“簡直是開蹦蹦車。走一程,一箱雞蛋碎幾斤,不掙錢。”他說。
遇上大雨、大雪,碎石路基本斷交,只能步行翻越小黑溝的山梁進縣城,梁上小路最窄處20厘米,10公里走半天。今年81歲的王淑芝恨死了這條路,40歲那年生老小,產(chǎn)后第四天,硬生生從縣城走回家,落下治不好的月子病。“我娘說‘傻丫頭,看你老了腿疼不!’果真,兩條腿疼了幾十年,走路一晃一晃的。”老人說。
駐村扶貧工作隊籌資在啞叭店村修路24公里。第一書記趙英會說,河套碎石路、小黑溝山梁小路都變成了水泥路,去縣城只用半小時,自然村“村村通”“戶戶通”。
路修好了!劉寶利新?lián)Q了廂式小貨車,既省輪胎又省油,跑的次數(shù)也多了,“成本低了,菜價也降了。”村黨支部書記劉占偉說,能人返鄉(xiāng)開辦家具廠,15個貧困戶在廠里打工,每月保底2800元。村醫(yī)劉樹強說,現(xiàn)在“120”也20分鐘就能到村!
(二)羊圈子
羊圈子村位于唐三營鎮(zhèn)海拔上千米的山區(qū),轄10個自然村,有1490人。“寧石線”穿村而過,原是一條超期服役的鄉(xiāng)級水泥路,路面坑坑洼洼、破損嚴重。
爛路故事多——曾有村民騎車把孩子顛下路邊水坑;村委會副主任馬占山騎摩托躲大車,撞上大石頭,胳膊摔成骨折;徐東軍種了40畝玉米,冬天路上起冰包,糧食運不出去,等冰化了,糧價也跌了;村里有人羨慕附近村搞大棚蔬菜掙錢,因為路太顛,運走的茄子磕得滿身是傷,再便宜也沒人買。
重修“寧石線”,百姓盼了十幾年。駐村扶貧工作隊將18公里的一段“寧石線”升級改造為縣級柏油路,串聯(lián)沿線5個貧困村。羊圈子各自然村實現(xiàn)“村村通”,20平方公里的村域有了20公里水泥路。
新修的“寧石線”兩側(cè),羊圈子村建成集體設施農(nóng)業(yè)。一側(cè)是8座蔬菜大棚,種植了黃瓜、甜瓜、豆角、西紅柿;一側(cè)是55畝木耳基地,30萬個菌棒遠看白花花一片,近看個個都鉆出木耳丁。
馬占山承包蔬菜大棚,成立合作社,他說:“沿路搞大棚菜的多了,商販主動上門收菜。”第一書記楊書祥說,自從路修好了,原有的十幾輛小出租減少了,大公交車來了,班次增加了,小出租降價40%。
(三)雙峰山
雙峰山村位于西阿超鄉(xiāng),轄7個自然村,有1379人。第一書記王孟章初來這里扶貧,坐車去了一趟鞭子溝,徹底被“震驚”了,“河套就是路,全是碎石,顛得我吃不下飯。”
僅有215口人的二道河自然村在伊瑪圖河東,河西是一條大路。河上沒橋的年代,人、車都得蹚水過河,60多歲的老人基本都腿疼。夏季大雨,冬天上凍,春天開河,人和車都過不去。
一河之隔,望路興嘆。在村邊修一座能走大車、經(jīng)久耐用的橋,這個愿望,二道河村民盼了很多年。
清朝,修了一座木橋,被沖走了;20世紀90年代,修了一座吊橋,現(xiàn)在側(cè)傾了。吊橋使村民免受蹚河之苦,但走不了大車。走在吊橋上晃晃悠悠,近幾年掉下去的人不少。貧困戶陳金才推車不小心掉到河里,全身骨折18處,花了3萬多元才出院。
因為這河、這橋,外村的姑娘不愿嫁到二道河,剩下十五六個年輕光棍;河灘幾百畝稻田要流轉(zhuǎn),沒人承包;玉米收獲了,別的村能賣1.2元,二道河賣1元,賣啥啥便宜,買啥啥貴。
得知駐村扶貧工作隊已協(xié)調(diào)好資金,要新修一座101米長、5.5米寬的大橋,二道河村男女老少把他們圍住問這問那,充滿了對未來的希望。(完)
編輯:周佳佳
關鍵詞:山區(qū) 貧困 帶來 走訪 一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