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書畫·現(xiàn)場>書畫現(xiàn)場頭條書畫現(xiàn)場頭條
楊凝式《韭花帖》與倪瓚《苔痕樹影圖》展出
“鎮(zhèn)館之寶”講述無錫博物院十年故事
作為無錫博物院開院十周年慶典展覽的一部分,除書畫作品以外,春秋吳王僚劍、唐青玉人鹿圖佩飾、元“鄧萬四郎”款連生貴子紋高足金杯、元春水玉帶扣、明“石叟”款銅觀音像、清“楊芝山”款西園雅集核雕、清光緒周阿生塑陳杏芳彩蟠桃會泥塑等文物也分為兵戈相見、應物象形、金奢銀華、落紙云煙、石渠之寶、吳地風雅、梁溪畫史等13個單元分別展出。
展出的五代楊凝式《韭花帖》現(xiàn)有三個版本:一為清內(nèi)府藏本,今藏無錫博物院,曾刻入《三希堂法帖》;一本為裴伯謙藏本,見于《支那墨跡大成》,今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一本為羅振玉藏本,今不知所在。
五代 楊凝式《韭花帖》 清內(nèi)府藏本 無錫博物院藏
楊凝式,字景度,號虛白,陜西華陰人。唐末為秘書郎,五代時官至太子少師,世稱“楊少師”。一度在洛陽過著一種佯狂的生活,時人稱其為“楊風(瘋)子”。他的書法在唐時受歐陽詢、顏真卿、懷素、柳公權(quán)等影響較大,后上溯魏晉,于二王處得其風神,開創(chuàng)有宋一代尚意書風。
這幾個版本《韭花帖》的真?zhèn)沃疇幰恢贝嬖凇>唧w來講,無錫博物院所藏清內(nèi)府本《韭花帖》高26厘米,寬28厘米,共7行,65字。此帖內(nèi)容講述了書法家楊凝式在晝寢乍起,腹中甚饑之時,得以珍饈充腹之后,為答謝友人饋贈美味韭花而信筆寫下的幾行字。通篇文字洋溢著作者輕松愉悅而又高昂的熱情,蕭散閑適的心境溢于言表。
《韭花帖》字體介于行書和楷書之間,布白舒朗,清秀灑脫。宋人對楊凝式的書法可謂推崇。蘇東坡在《東坡志林》中稱:“楊公凝式筆跡雄強往往與顏行相上下”。黃庭堅推崇他說:“楊少師書,無一字不造微入妙,當與吳生(吳道子)畫為洛中二絕。”連挑剔的米芾也贊其“天真縱逸”“如橫風斜雨”等等。
明朝的董其昌對他更是異常重視,其書風也明顯受到楊凝式作品的感染,他在《畫禪室隨筆》中數(shù)番提到楊凝式。在此次展覽中,在楊凝式《韭花帖》的旁邊就有一卷董其昌所臨習的綾本《韭花帖》,臨習之后又寫了一段臨習心得。
明 董其昌 《臨楊凝式韭花帖》局部 無錫博物院藏
除楊凝式《韭花帖》之外,無錫博物館所展出的《苔痕樹影圖》是“元四家”之一倪瓚的作品,為其去世前二年所畫,也是一幅散于民間,又回歸博物館收藏的精品。
此圖發(fā)現(xiàn)于20世紀70年代,揚州文物商店以幾元錢購得置于倉庫之內(nèi),由于“文革”的原因也沒有對這些被稱之為“四舊”的古字畫進行研究。
1987年,此圖被全國古代書畫鑒定小組確認為真跡,消息傳到了無錫博物館,館方考慮到倪瓚是無錫人,而作為倪瓚故鄉(xiāng)的無錫博物館卻沒有倪瓚的片紙只字,于是決定去洽商這件珍品。經(jīng)多方協(xié)商,最終以10萬元之價從揚州文物商店購回,收藏在無錫博物館。
此畫左上有倪瓚自題六言詩一首:“石潤苔痕雨過,竹陰樹影云深。聞道安素齋中,能容狂客孤吟。”末識“十一月五日余遇牧軒于吳門客邸,求贈安素齋高士并賦、壬子倪瓚”。
壬子年為明洪武五年,即公元1372年,倪瓚時年72歲。1374年冬,74歲的倪瓚在江陰染病,在好友名醫(yī)夏顴家去世,先葬江陰,后移葬于無錫芙蓉山麓的祖墳。因此,此圖應為倪瓚晚年之作。
另外,畫之右上另有二題,其一為損應七絕詩一首:“曾記林間扣綠陰,故人留我共高吟,到來幾欲尋陳跡,□葉蒼苔□雨深。”其二為云泉子題五絕詩一首:“挺挺□悚林,英英君子節(jié),抱此負堅心,歲寒傲霜雪。”
從以上兩題來看,除以畫來贊美倪瓚的人格外,也表達了對倪瓚生平的回憶,因此這二段題詩應該是倪瓚去世后所為。
除書畫精品之外,春秋時期的吳王僚劍也備受矚目,因其劍身有兩行12字銘文,且為吳王僚即位后僅存于世的自銘劍,故而它的發(fā)現(xiàn)對于研究吳國青銅器以及吳越歷史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此外,無錫惠山泥塑的代表之作——清代無錫民間藝人周阿生的“大阿福”以及“蟠桃會泥塑”也一并亮相。
據(jù)了解,“蟠桃會泥塑”是無錫縣令為慈禧太后五十壽誕所作的備用貢品。由于擔心泥塑運送過程中因顛簸而損壞,當時共做兩件。后來,一件被送入了皇宮,一件則留在了無錫。宮中那件現(xiàn)在已不知蹤跡,而這件則完好地保存在了無錫博物院。
這件“蟠桃會泥塑”是由周阿生塑像、陳杏芳上彩而成。24位人物分四層站立,人物衣服裝扮皆用礦物色上彩,形神各異、惟妙惟肖。
編輯:楊嵐
關(guān)鍵詞:無錫 倪瓚 博物院 楊凝 凝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