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砸掉手機,但砸不出好教育
前一陣子,有學校為約束學生言行而無奈“砸手機”,有專家們指出,學校沒有權(quán)利砸學生的手機,他們建議:把學生的手機沒收了交還給家長,或者到了學期結(jié)束時再交給家長,又或者將玩手機的行為納入學生評價系統(tǒng),等等。
在我看來,無論是當場砸毀手機,還是采取較為溫和的方式剝奪孩子接觸手機的機會,背后其實都隱藏著這樣一個現(xiàn)實: 在理解教育的影響時,我們常用的歸因模式太過簡單。相應地,應對子女教育中出現(xiàn)的問題,父母們的處理模式也常趨于單一,傾向于“可控”與“免責”。
生活中,此類“簡單歸因”的現(xiàn)象并不陌生,不管是家庭還是學校,通常都傾向于把顯現(xiàn)出的“問題”,視為某一個特定行為或者某單一現(xiàn)象的結(jié)果。
比如:孩子學習成績不好,常歸因為貪玩;中學生成績下降,多半是談了戀愛;孩子沉迷網(wǎng)絡(luò),就去指責游戲開發(fā)商,認為是游戲給了孩子沉迷于網(wǎng)絡(luò)的機會,并由此聲討游戲廠商毀掉了下一代……
然而,從家庭治療的角度理解此類問題,我們往往會采用另一種視角去看待“問題”:孩子沉迷于網(wǎng)絡(luò),在虛擬空間里獲得自我價值感、成就感、快樂感,是虛擬世界里的真實體驗,才真正促使孩子沉迷其中;并由此推想,孩子在現(xiàn)實生活中相應領(lǐng)域里,是否常常體驗挫敗,才“不得不”在另一個空間追求基本的心理滿足。
我曾在“兒童性教育”的課程中,遇到有家長來問:“自家兒子七八歲了,總在學校撫摸女生的頭發(fā),批評過很多次也都沒有用,該怎么辦?”這個問題在“兒童性教育”課程的背景下提出,似乎可以理解為這位家長擔心孩子特定行為是與性有關(guān)的,繼而家長簡單地將其原因歸結(jié)為這是一個單純的性教育問題。于是來“兒童性教育”課程上求助。
可是,家長或許忽略了存在其他因素促成這一特定行為,比如在過往經(jīng)歷中,家長如何教育孩子不可以隨便摸女生頭發(fā)的?家長是否了解孩子“摸女生頭發(fā)”時有什么樣的感受?家長勸誡時是什么樣的表情、語氣?在更為早先的家庭教育中,是否有關(guān)乎人際邊界建立的教育?
提出如上問題,似乎一下子將孩子的“簡單”行為,拓展到了極廣闊的背景中;這樣的思考與理解,乍看之下將問題復雜化了,或許會讓很多家長非常地不習慣。他們更傾向于獲得專家簡單明了的指令,最好能一針見血地指出:你孩子這個行為就是什么什么原因造成的。然后一語中的:解決的方法有一二三……家長照方抓藥,孩子問題迎刃而解。
但是,心生這種愿望,恰恰就是將行為或問題“簡單歸因”了。
人們喜歡“簡單歸因”,恐怕是有道理的。“簡單歸因”往往可以讓問題看上去顯得可控,而當事人則“收獲”了秩序感和穩(wěn)定感。
一個孩子學習不好或者不愛學習,如能歸因為“貪玩”,那么家長似乎只需要禁絕其玩耍,就可以有效提高學習成績了。家長因而獲得了某種掌控感,不必在復雜的家庭情境或?qū)W校環(huán)境里,面對紛繁的多種可能性,當然也就不至于陷入一籌莫展了。“簡單歸因”還有利于“回避責任”,針對沉迷于電視或游戲的孩子,專注于指責孩子的失當行為時,不免有意無意地回避了父母在家庭教育中應該承擔的責任;有一句俗語說“天下無不是的父母”,這種論調(diào)的背后,隱藏的恰恰就是家長對教育職責的推脫,一旦有錯都是孩子的錯。由此可知,“簡單歸因”本身并不簡單。
學生在校園里玩手機,教師砸掉手機顯然是一種粗暴的懲罰,學生或因懼怕、回避責罰而行為收斂,但顯然這一結(jié)果與教育無關(guān);同時,學生如因懼而生怖,則更非教育應有之義。將手機轉(zhuǎn)交給家長,處理起來自然和緩得多了,只是也要清醒地認識到,這不過是問題與矛盾的轉(zhuǎn)移而已,在學校教育以及家庭教育的范圍內(nèi),還有很多工作需要做。
理解行為,恐怕是教育范圍內(nèi)最復雜的事情之一了,這需要教師和家長學習交流技巧,端正對話態(tài)度,和孩子耐心溝通,陪伴著孩子一道面對問題、解決問題。當然,這些內(nèi)容恐怕又遠非一則短文所能包含,所以不妨先從停止“簡單歸因”的沖動與習慣做起,多問問多看看多想想。
編輯:李敏杰
關(guān)鍵詞:孩子 家長 手機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