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扶貧“形式主義”根在政績觀錯位
記者近日從中央紀委黨風政風監(jiān)督室獲悉,在中央紀委第四輪扶貧領域問題線索重點督辦中,20個省區(qū)的紀檢監(jiān)察機關對涉及的46件問題線索進行了調查核實,查實115個具體問題,388名責任人受到處理。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在脫貧攻堅工作中,形式主義的問題依然突出,一些干部在脫貧攻堅工作中拍腦袋決策,隨意安排扶貧任務、下達扶貧項目,與基層情況嚴重脫節(jié)。
“政者,正也”。所謂政績觀,是干部對如何履行職責去追求何種政績的根本認識和態(tài)度,對干部如何從政、如何施政具有十分重要的導向作用,包括干部的政績?yōu)檎l,樹立什么樣的政績和怎樣樹立政績的認識,是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在領導干部中的根本體現(xiàn)。近日,在中央紀委第四輪扶貧領域問題線索重點督辦中,什么履職不力、玩忽職守,甚至監(jiān)守自盜行為不乏存在。然得注意的是,在脫貧攻堅工作中,形式主義的問題依然突出,一些干部在脫貧攻堅工作中拍腦袋決策,隨意安排扶貧任務、下達扶貧項目,與基層情況嚴重脫節(jié)。筆者以為,扶貧“形式主義”根在政績觀錯位。
脫貧攻堅的成效是衡量廣大黨員干部工作實效的重要標志。扶貧本是為幫助貧困地區(qū)和貧困戶開發(fā)經濟、發(fā)展生產、擺脫貧困的一種社會工作,旨在扶助貧困戶或貧困地區(qū)發(fā)展生產,改變窮困面貌。從某種意義上說,理應經得起群眾、實踐和歷史的檢驗,而不是做給上級看的,更不能出于自己的私利。作為黨員干部在脫貧攻堅中,必須把為最廣大人民群眾謀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fā)點和歸宿,堅持因地制宜實事求是,堅持完成黨的工作和為人民辦實事的一致性。為此,脫貧攻堅豈能“劍走偏鋒”。
“權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毋庸置疑,一段時間以來一些領導干部在扶貧攻堅中,熱衷于搞“短平快”政績,搞“形象工程”,工作不注重“做事”而注重“作秀”,不是要真正“造福一方”,而是為“造勢一時”,給自己留名,替自己立碑,為自己邀功。什么產業(yè)扶貧上盲目跟風、脫離實際、匆忙上馬,不尊重貧困群眾意愿、不考慮市場風險、包辦代替;什么走過場、擺花架子、做表面文章,熱衷于“造盆景”“壘大戶”,搞“路邊花式扶貧”等等如是。不僅勞民傷財,影響到脫貧減貧目標的實現(xiàn),還嚴重侵蝕了黨執(zhí)政的政治基礎。究其原因,錯誤的政績觀所致。
“有所為,有所畏”。形式主義害死人。雖然扶貧“形式主義”根在政績觀錯位,但并非無藥可治。為此,得從思想源頭抓起。加強對黨員干部思想教育、黨性教育和宗旨教育,不斷強化“為民服務”的宗旨觀念;得強化監(jiān)督。尤其是對扶貧項目、資金投入、扶貧的模式、扶貧資金撥付等;得加強群眾監(jiān)督。特別是涉及群眾切身利益、反映強烈的問題、不符合人民群眾意愿和要求的突出問題;得加強輿論監(jiān)督,對形式主義扶貧現(xiàn)象公開曝光;得加大懲處力度。根據影響程度、造成經濟損失和浪費的金額、造成的負面影響等追究相應責任。總之一點,懲治利劍高懸,才會少了為私心所擾,為名利所累,為物欲所惑者。
為官一任,造福一方。扶貧“形式主義”當止。切記,事出公心,才能謀得好的政績,也才能群眾的擁戴和支持。千萬別因自己的形式主義所為,讓精準扶貧政策跑漏跑偏,成為橫亙在脫貧攻堅“最后一公里”壁壘。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扶貧 政績 形式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