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鑒寶>資訊資訊
駁殼槍:風靡中國半世紀
長期以來國內外普遍認為,駁殼槍之所以在中國大行其道,與當時歐美各國對中國實行武器禁運有關。1921年11月,美、法、日、中、意等國家的代表在美國召開“華盛頓會議”,這次會議的結果除了在限制各國海軍噸位的決議上達成共識之外,也決議對當時軍閥混戰(zhàn)中的中國實行武器禁運。由于手槍不在禁運名單中,而駁殼槍與當時其它手槍比起來,具有威力大、裝彈多、用途廣(和木匣組合起來相當于微型沖鋒槍)等優(yōu)勢,故而備受中國各大軍閥的青睞。
勃朗寧M1900式7.65mm自動手槍(槍牌擼子)
蘇聯(lián)雷奧洛夫軍用左輪手槍
勃朗寧M1910式手槍(花口擼子——因槍口部壓有滾花而得名)
不過從當時中國的實際情況分析,武器禁運之說完全不符合實情。誠然,各國對中國軍火禁運之事的確屬實,但其可行性卻要大打折扣。軍閥時代的中國,只要有資金,愛買什么就能買什么。以奉系軍閥為例,財大氣粗的張作霖連整個兵工廠、炮廠都可以買得到,他兒子張學良還拿著奉軍先進裝備到處送人。如果說禁運對中國產生了影響,那就是導致賣入中國軍火的價格比一般國際市場上要高。
駁殼槍之所以在中國能夠如此流行,主要有幾個原因:首先它屬于大型手槍,給人威力巨大的感覺?!爱敃r中國沒有人探討制止力、槍口能量、終極能量等課題,比較其它的各型手槍,尤其是口袋型手槍,直覺上駁殼槍就讓人認為是一種威力十足的武器,足以信賴,別名就稱‘盒子炮’,而不是槍而已。”其次,當時的手槍、步槍的裝彈量都在8發(fā)以內,而駁殼槍一次可裝10發(fā)子彈,加上威力比同類手槍大得多,將槍匣組合起來完全可以當成一把微型沖鋒槍使用。同時,駁殼槍尺寸比普通手槍大得多,對于當時低級軍官或地方豪強而言,掛一把在身上也有很大的威懾作用。
毛瑟廠未曾想到,當這款毛瑟軍用手槍因價格過高而無法大批量銷往歐美各國時,東方貧弱的中國卻成了它最大的買家。之后在這片土地上爆發(fā)的直皖戰(zhàn)爭、直奉大戰(zhàn)、北伐戰(zhàn)爭、中原大戰(zhàn)、國共內戰(zhàn)乃至抗日戰(zhàn)爭中,駁殼槍無一缺席,中國也成了名副其實的“駁殼槍之國”。
國內外出現(xiàn)大量“山寨版”
由于毛瑟軍用手槍在中國廣受歡迎,這個市場很快引起了其他軍火商們的注意,各種“山寨產品”應運而生。早在上世紀20年代,中國南北皆彌漫著內戰(zhàn)硝煙之時,西班牙的各軍火廠便相繼推出了他們的“山寨版”駁殼槍,其中以波依斯特兄弟于1925年設計的“皇家牌”駁殼槍最為著名。與德國毛瑟廠原版相比,西班牙版的價格較低,質量也不錯,故成為中國軍閥們的另一種選擇。直到1936年西班牙內戰(zhàn)爆發(fā),西造“駁殼槍”對中國的出口才基本終止。
除了西班牙的“洋山寨”之外,駁殼槍在國內也出現(xiàn)了不少“土山寨”,例如閻錫山治理下的山西在1928年仿造駁殼槍制出的“十七(年)式手槍”,每年平均生產量達到2000支,總產量超過1萬支。此外,在當時國內比較著名的漢陽兵工廠、上海兵工廠、鞏縣兵工廠、太原兵工廠、重慶兵工廠等,也都仿制過毛瑟軍用手槍。
隨著駁殼槍愈發(fā)流行,不少小型兵工廠也紛紛加入“山寨大軍”,不過這些小作坊做出的“山寨貨”除外形與駁殼槍一樣之外,其質量、性能皆無保證,通常打幾槍就啞火。不過小作坊的山寨貨倒是土匪或“保險隊”這類地方武裝的首選,以低廉的價格買一支來掛在身上招搖過市,足以唬人,其威懾作用遠高于實戰(zhàn)作用。
在抗日戰(zhàn)爭時期,無論是蔣介石指揮的嫡系中央軍,還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或是各地實力派人物麾下的地方軍,無一不以駁殼槍為軍中必要之裝備。早在1932年,中央軍部隊已經開始普遍配發(fā)這一武器。據(jù)《抗戰(zhàn)機密檔》一書記載:“按民國21年(1932年)整編師的編制,每個步兵連有12支駁殼槍,不足夠配發(fā)到步兵班班長……中級官以下配駁殼槍、中級官以上配自衛(wèi)手槍。中級由這個編制表來看即是營長以下的軍官……就以步兵連而言,軍官一共有連長、副連長、特務長、排長(3名)、副排長(3名),即已經9名,如果加上3名上士排副,正好是12把駁殼槍。”
抗日戰(zhàn)爭中,國軍陣亡率最高的就是中下級軍官。因為這場戰(zhàn)爭是在中國尚未完成足夠充分備戰(zhàn)的情況下爆發(fā)的,許多士兵甚至連槍都不會使便被匆匆送上戰(zhàn)場,作為軍校出身或稍有實戰(zhàn)經驗的中下級軍官必然要為新兵作出表率,提高部隊士氣,往往在戰(zhàn)斗中帶頭沖鋒,因而也最容易犧牲。1937年淞滬會戰(zhàn)中死守寶山殉國的姚子青營長便是其中典型的一例。
不過,這些沖鋒陷陣的下級軍官們也讓手中的駁殼槍有了用武之地,駁殼槍當時有“十響”和“二十響”兩種彈夾,若與木盒組裝,再裝上“二十響”彈夾,在近戰(zhàn)中的效果不亞于后來的遠征軍裝備的卡賓槍。在淞滬會戰(zhàn)中,配屬駁殼槍的國軍官兵組成“手槍隊”,與日軍展開逐街逐屋的巷戰(zhàn),給擅長拼刺肉搏的日軍造成不少傷亡。
在1939年的桂南會戰(zhàn)中,桂軍的敢死隊因無沖鋒槍可用,也以具有裝彈多、火力強等優(yōu)點的駁殼槍作為替代品,在沖鋒中擊斃了大批日軍。中國軍人手中的駁殼槍甚至給不少參加過侵華戰(zhàn)爭的日本老兵留下恐懼的記憶。據(jù)日本老兵東史郎回憶,在一次與中國軍隊的遭遇戰(zhàn)中,一名中國軍官憑著手中的駁殼槍竟然一連擊斃了12名日軍。
編輯:楊嵐
關鍵詞:駁殼槍 駁殼槍風靡中國半世紀 抗戰(zhàn)老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