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以關愛抵制“藍鯨”的誘惑
最近,一種名為“藍鯨”的游戲在全球各地悄然蔓延。這個來自俄羅斯社交網站的游戲,運用心理學原理鼓勵玩家完成各種自殘任務,甚至最終結束自己的生命。受害不淺的國家紛紛發(fā)出警告,游戲的始作俑者已經入獄,中國網絡管理部門也聯合互聯網企業(yè)行動起來,迅速對相關信息和組織活動進行排查防治。網友則開始認真反思,如何從心理上阻隔“藍鯨”的侵襲?
明知是“死亡游戲”,為何有的花季少年還是趨之若鶩?剖析藍鯨游戲的核心任務可以發(fā)現,設計者以人類生理周期為基礎,采用漸進的方式,利用特定群體的好奇心、叛逆感和從眾心理進行第一期引誘;通過補償玩家缺失的價值感和歸屬感進行第二期引導;運用“登門檻效應”“社會促進效應”等進行第三期控制。借助邪教、傳銷等常用的信息控制、行為干預、人格摧毀、認知重建等手段對游戲進行設計,借以將游戲任務貫徹并得到徹底的執(zhí)行。
藍鯨游戲的最終獎勵并非死亡,而是玩家所體會到的“我是有價值的、被看到、被理解、新世界的接納、不再孤單、群體的陪伴、被愛著”。這些都是游戲組織者通過網絡提供的虛幻假象,但在一定意義上說,也是大多數人所需要的社交情感,令玩家深陷其中不能自拔。
互聯網本來是方便人與人聯系的好東西,卻也對社交產生了新的負面影響。很多心理醫(yī)生都遇到過類似的病例:患者在現實中不懂得如何與人交往,在公共場合進退失據,但是在網游中的角色扮演卻如魚得水,吸引了一大幫朋友。如果網友要求見面,他們往往會非常焦慮,生怕自己的形象配不上朋友的“腦補”。回看藍鯨游戲的獎勵,玩家慷慨赴死的動機,恰恰是人類最基本的心理需要——得到關懷與相互認可。這些最基本的心理需要如果在現實中沒有得到滿足,再加上特定群體或者特定時期對心理需求的放大,就極容易造成沉迷于網絡游戲所營造的虛假氛圍。
社交不適其實是一種心理上的問題。高速的發(fā)展給社會轉型帶來了巨大挑戰(zhàn),不僅青年要學習如何與多變的世界相處,如更年期、孕產婦、退休老人、失獨、留守等特定群體,都需要有人關心與幫助。心理健康是幸福的來源,是經濟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重要基礎,而網絡則是當前一個重要的戰(zhàn)場。不僅政府部門應該守住網絡安全的底線,心理從業(yè)者、教師、家長等相關人士,也應該對網絡使用中的心理健康和心理建設給予足夠關注、重視和理解。
對于很多人來說,并非是網絡帶來了孤獨,而是孤獨才對網絡越加依賴?,F實中的交流更需要耗費情緒和情感,需要承受一定社會壓力,需要限定在理法框架之內,但得到的回報也是扎實而有溫度的。網絡上并不缺少正能量,目前中國已經出現了很多自發(fā)抵制藍鯨游戲的群體,以及各種對藍鯨游戲的勵志型、幽默型改編。對于那些存在心理不適應現象的人群,網絡正能量務必時時刻刻與虛擬世界中的魔鬼較量斗法,針鋒相對,寸土必爭。這需要我們守望相助,通過營造健康的網絡環(huán)境,讓網絡游戲充滿正能量。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藍鯨 游戲 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