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社情·民意>你言我語 你言我語
民間修家譜熱催生“修譜生意” 以中老年人居多
現(xiàn)象
民間興起修譜熱
有人花三五年時間修譜
郭毅(化名)花了五年時間搜集、整理資料,編成一套《郭氏家譜》,分發(fā)給曾為修譜出錢、出力的族人。
來北京已有七八年,老郭退休前在內蒙古的中學教書,到北京后又找了份輔導學生功課的工作養(yǎng)家糊口。補課期間,郭毅得知一個學生家長正在編修家譜,對方初中文化程度,“但是公司條件方便,有車”,可以到處搜集資料。郭毅受到觸動,初中畢業(yè)生尚且這么積極寫家譜,“我一個大學本科中文系畢業(yè)的,是不是更應該寫寫?”
由于老家譜以前曾經被毀,郭毅只得從新修起。2015年,一套《郭氏家譜》編好,上面記載的祖先最早追溯到了1890年前后,譜上共涵蓋1000多名族人。
馮銘(化名)比郭毅幸運。馮家的老家譜經歷動蕩年代得以留存,不過從1962年以后便沒再增添新的記載。
1994年,河南老家一個叔叔找馮銘蓋一座祠堂。祠堂于1995年6月份落成,占據一個院子兩間房,馮銘心想,干脆再做個家譜擺在祠堂里吧。
從蓋祠堂到修家譜,馮銘花了三年時間。這期間,他從北京回到老家,“別的啥也沒干”,專心找資料。1996年家譜有了雛形,他又花了大量時間統(tǒng)計整理。2015年,《馮世家譜》印刷出來,新老家譜相接,共涵蓋2046人,最早的一代追溯到了明朝。馮銘把這套家譜印了300多本,給族里的人每戶分發(fā)三四冊。
“編修家譜占了我們工作量的三分之一”,北京家譜傳記機構的負責人涂金燦告訴北青報記者,目前這家機構內共有客戶姓氏家譜300多種。近年來,社會上悄然興起修家譜的熱潮,“今年每月修家譜數(shù)量可以達到五六種”。
北青報記者采訪多家家譜編修機構發(fā)現(xiàn),近年來個人修家譜在民間熱度不減。中國國家圖書館一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目前入館的新家譜“陸陸續(xù)續(xù)每年都有”。上海圖書館家譜閱覽室的一位工作人員介紹,館藏的新版家譜大多在 1990年之后開始出現(xiàn)并入館,而近年來,圖書館獲捐的新家譜非常多,且數(shù)量在連年走高,“每個月都能收錄20到30種”。
這位工作人員告訴北青報記者,這些新家譜多數(shù)是以個人的名義編寫的。目前,每天大概有10余人到家譜閱覽室來借閱,其中部分人是為了給自己編寫家譜尋求參考。
“以前大家不太注重這個,解決溫飽問題之后就開始想要尋根,找到根之后再來修譜”,涂金燦說。
編輯:梁霄
關鍵詞:民間 家譜 中老年人 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