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社情·民意>樂觀社會 樂觀社會
出版界"校對王"吳海平:"校對王"有多神奇 其實就是不糊弄
工匠的良心活兒
吳海平非常喜歡百年老字號同仁堂的堂訓(xùn):“求珍品,品味雖貴必不敢減物力;講堂譽,炮制雖繁必不敢省人工。”
“我覺著這話特別適合我們這工作。你花不花物力、人工,裁量權(quán)其實在自己,憑的是良心。”
當(dāng)出版從“鉛與火”的往昔步入“光與電”的今天,吳海平說數(shù)字時代,出版的各環(huán)節(jié)都變得更便捷省事,唯獨校對崗位,要求變得更高,難度變得更大。
在他入行時,校對工作主要是“校異同”,就是比對書稿與作者原稿間的差異。那時,作者們的原稿都是手寫稿,里面別字、錯誤語法很少,出錯主要出在鉛字印刷撿字、排版的環(huán)節(jié)。可以說,原稿就是標(biāo)準(zhǔn),做校對差不多只要具備基本的文化知識和責(zé)任心就能夠勝任。
而現(xiàn)在,作者們在電腦上敲字代替手寫,也許因為他們要先把文字轉(zhuǎn)換成拼音或五筆字碼,原稿里的同音錯、形近錯、語法錯比過去多了太多。原稿不再是標(biāo)準(zhǔn),校對的主要工作也從簡單的“校異同”變成“校是非”。
“其實大部分書沒人會去查你,但你不能有這種心理。你拿著這本書,就好像能看到作者那雙眼睛,他好不容易把書寫出來,看著你,求你也好好做。還有后面的讀者,咱們都對假冒偽劣深惡痛絕,那就從自己做起,不出假貨。不是說大話,我真這么覺得,這就是對社會負(fù)責(zé)。”
看大國工匠,吳海平覺得人家真是高山仰止,“就跟神一樣”,他敬佩工匠精神,說這是一種了不起的價值觀。“一提工匠,好多人有點輕視、撇嘴,但誰都希望自己享用的東西是最好的工匠做出來的。”
他說校對其實也是工匠,“老話說編輯是為人作嫁,那就是做裁縫嘛,校對也一個道理。雖然我們只能算小工匠,跟人家沒法比,但做工匠你就得出細(xì)活。”
他拿超額獎最少
吳海平的活細(xì)得出名。在人民出版社,校對們每月要完成85萬字的定額,超額另有獎金。40年來,他幾乎是拿超額獎最少的校對員。“85萬字要我輕輕松松完成,我真做不到。查不著的詞我非得查出來,該翻《辭海》我就得翻《辭海》,我快不起來。比如‘向平之愿’,不花工夫查詞典,怎么能知道?一些語法錯誤你看幾遍才能看出來?質(zhì)量和速度當(dāng)然有個度,但活兒從你手里出去,那你就得管,不然不像話。要說誰干校對干得多么又快又好——我反正覺得不太靠譜。”他說這工作對他的生活都有點兒影響,“洗碗我都洗得比女兒慢。”
人民出版社編輯朱云河說:“吳老師難得的是,不管計酬制度怎么樣,他干的都是良心活。”
他說校對是按所校字?jǐn)?shù)算錢,而非按找出的錯誤,所以500萬字的稿子,有的人一兩天就能看完,稿子拿出去怎樣,拿回來怎樣,而吳海平會給你看兩個月,逐字、逐字地?fù)浮?/p>
“吳老師的辦公室在三樓,我在四樓,遇到問題、甚至是我們年輕人覺得不算什么的小問題,他都會來回上樓跑好幾趟跟我們確認(rèn)。他是退休的人,又是我們的長輩和老師,這種負(fù)責(zé)和謙遜都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朱云河覺得教師、醫(yī)生、編輯都是良心職業(yè),但恰恰這類職業(yè)里有些優(yōu)良傳統(tǒng)正在流失,而吳海平始終是堅守這些傳統(tǒng)的人。“長遠(yuǎn)看,吳老師的不計報酬反而也有很好的回報。很多人、包括領(lǐng)導(dǎo)們都對他特別尊重,這種認(rèn)可是你花多少錢都買不來的。”
編輯:梁霄
關(guān)鍵詞:出版界 吳海平 神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