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社情·民意>你言我語 你言我語
聚焦都市“特困生”:拿什么拯救我們的睡眠?
失眠究竟有多恐怖?
2015年,美國全國睡眠基金會針對不同年齡層給出了睡眠指導建議——新生兒每天睡14至17小時,3至5歲兒童睡10至13小時,6至13歲學齡兒童睡9至11小時,14至17歲青少年睡8至10小時,成年人睡7至9小時,65歲以上老人睡7至8小時。
以上述標準來衡量,包括李馳在內的很多人睡眠不達標。
《2017年中國網民失眠地圖》調查顯示,調研參與者中有31.84%的網民表示會有短時間出現白天昏昏沉沉沒精神,晚上卻又精神睡不著。
在首都醫(yī)科大學宣武醫(yī)院神經內科主任王玉平看來,這屬于偶發(fā)性失眠的表現,而偶發(fā)性失眠屬于急性失眠,會導致次日注意力下降、容易激動、疲勞乏力等癥狀,有可能增加交通意外,工傷等情況的發(fā)生。
此外,如果急性、偶發(fā)性失眠不及時治療,有可能發(fā)展成亞急性或慢性失眠進而出現軀體疾病。
“失眠最主要影響白天功能,出現乏力、困倦等,而長期慢性失眠會引起心腦血管合并癥,造成冠心病發(fā)病率高、高血壓等等。”北京大學人民醫(yī)院呼吸內科主任醫(yī)師董霄松對中新網記者解釋說。
2017年3月20日,重慶涪陵紅酒小鎮(zhèn)舉行“健康睡眠遠離慢病”主題活動。 陳超 攝
拿什么拯救我們的睡眠?
2001年,國際精神衛(wèi)生和神經科學基金會將每年3月21日定為“世界睡眠日”,目的是要引起人們對睡眠重要性和睡眠質量的關注,提醒人們關注睡眠健康及質量。
世界衛(wèi)生組織一項對14個國家和地區(qū)25916名就診的病人進行的調查發(fā)現,有27%的人有睡眠問題。
“睡個好覺”對于很多人來說已不是一件簡單的小事。失眠地圖上的我們又該如何拯救自己的睡眠?
在北京大學人民醫(yī)院精神科主治醫(yī)師曲姍看來,改善睡眠質量的措施無非簡單兩點——建立良好、科學的作息時間;發(fā)現持久的睡眠障礙及時到正規(guī)機構就診。
她表示,由于引起失眠的因素也很多,如腫瘤、甲亢、藥物反應、吸食毒品等,所以出現失眠癥狀時,應當及時就醫(yī)。患者可以先到神經內科或者睡眠科等確定導致失眠的病因,如器質性病變被排除,就要考慮去精神心理科就診,必要時要進行藥物治療。
不過,相信對于不少缺覺的年輕人來說,拯救睡眠的最好方式或許是從放下手機、早點上床睡覺開始。(應受訪者要求,文中部分人物為化名) (中新網北京3月21日電/記者 張尼)
編輯:梁霄
關鍵詞:聚焦 都市 睡眠 拯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