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鑒寶>資訊資訊
從中國藝術收藏中窺探文學氣息
一個面向公眾的公益性的系列藝術講座平臺———上海大觀藝術講堂日前正式推出。在首講 《中國古典文學研究與中國藝術品收藏》 的講座上,古典文學研究專家、上海師范大學教授、中國紅樓夢學會副會長孫遜以深入淺出、妙趣橫生的語言講述了他是如何以中國豐富的藝術收藏品的名義再讀中國文學史,讓自己的古典文學研究從藝術收藏品中獲得靈感和線索。
孫遜說,他和收藏結(jié)緣,始于一個特殊的時期。當時百無聊賴,早已潛伏于內(nèi)心的收藏愛好驟然萌發(fā),從此與收藏不離不棄,直至如今。開始什么都有興趣,瓷器、印章、書畫,看到喜歡的就收;后慢慢縮小范圍,最終定格在書畫中的明清文人字畫一欄。之所以最終定格于這一主題,當然離不開他自己的專業(yè)愛好。“我是從事中國古代文學教學與研究的老師,一部《中國文學史》,寫到了長長的一串名單,從先秦兩漢到隋唐,從宋元到明清,有多少詩人進入過我們的視野;我們從小學起,又接觸過多少作家作品。以前做學生時學習,現(xiàn)在做老師時教授,但我們接觸到的都是裝訂成冊的現(xiàn)代書籍,里面最多夾有一些書影,使我們得以窺探古人的文字氣息。當時就想:如果我們能夠真見到古人的手跡,那又會是一種什么樣的感覺?”
一次偶然的機會,孫遜和名畫家劉旦宅、古典文學研究專家劉夢溪先生結(jié)伴訪問寶島臺灣,那年正逢臺北展出90件平時不知要多少年再展出的珍貴藏品,這百年難逢的一次機會給了他們極大的心靈震撼。當時給他印象最深的,是顏真卿的 《祭侄稿》、懷素的《自敘帖》、杜牧的 《張好好詩》 和蘇軾的 《寒食帖》 真跡。特別是蘇軾的 《寒食帖》,詩意的凄苦和文字的奔放相得益彰,讓孫遜看后不由地想起蘇軾當年在被貶黃州時所度過的無奈而又苦澀的歲月。孫遜在它前面駐足了很久,只覺得熱淚奪眶而出———他被這件作品深深地打動了。在他的記憶中,還沒有一件博物館展品,這樣使他久久難忘,感動不已。后來他悟出了其中的道理:因為這是東坡的書法真跡,它讓他感受到了蘇軾內(nèi)心的波瀾和感情,精神和氣息。它和看一般印成書籍的文字不一樣,孫遜仿佛感到蘇東坡就在他面前,孫遜敞開肺腑和胸襟,甚至感受到了蘇東坡脈搏跳動的聲音。
大觀藝術講堂注重跨界性,今后開講的大多是當今文化各領域的一流專家學者和藝術家。他們將以古今中外藝術欣賞為原點,突破傳統(tǒng)模式化的話題,力求以跨界的思維、生動的語言,糅合多學科的知識,以講故事的方式,向公眾介紹各個門類的藝術的歷史、現(xiàn)狀和發(fā)展的趨勢,各個藝術門類之間互相滲透影響的特點,呈現(xiàn)出當下國內(nèi)外藝術豐富多彩的圖景。
編輯:陳佳
關鍵詞:從中國藝術收藏中 窺探文學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