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鑒寶>資訊資訊
“桃花源”和“睡蓮池塘”,何處是中國藏家心中的烏托邦?
徐娟(美博文化執(zhí)行董事):
一個新經濟體的增長必然伴隨著藝術品價格的增長,這是不變的鐵律了。近期幾件過億作品的引人矚目,不僅是價格本身,我想還有幾個因素。一是近年世界經濟發(fā)展放緩,并且多數(shù)人預估經濟復蘇時間不會太短,這與90年代末“亞洲四小龍”騰飛時期的亞洲藝術品價格暴增、日本買家買遍世界的情況完全不同,而中國藝術品價格的“逆勢”增長、中國買家在世界范圍內的活躍在這樣的整體經濟形勢下就尤為引人關注。二是兩件中國藝術品與西方大師的作品價格相仿,自然引發(fā)大家聯(lián)想、比較研究的心理。三是日本的“前車之鑒”讓旁觀者緊張,擔心中國買家步日本買家“后塵”,替日本“解套”。這些擔憂固然有道理,但是藝術品價格從來不是大眾決定的,它是由極少數(shù)人決定的,所以才會出現(xiàn)諸多的“意料之外”,但這些買家并非一時興起的偶爾為之,而是有自己明確收藏體系的成熟買家,而且“前車之鑒”他們也會借鑒吧?兩億畢竟不是兩萬。
至于“烏托邦”還是要問最后買單的人喜歡哪個吧,只是我怎么從佳士得掛出“睡蓮池塘”那一刻聽到的就是不自信的聲音隱隱傳來??绝喓团E哦己?,都是頂級廚師料理的,為什么非比個誰比誰更香呢?如果非要比,那可以肯定的是華人肯定喜歡烤鴨的更多,外國人更有可能鐘愛牛排,藝術品投資的確要考慮的是未來可能買單人的口味,但是我們的頂級烤鴨很多非華人還沒吃過,難說他們不會愛上這一口。
黃燎原(北京現(xiàn)在畫廊負責人):
看日本的拍賣很容易讓我想到未來之中國。日本人曾經買了那么多印象派,到現(xiàn)在還沒吐干凈;他們還扎堆兒買了那么多所謂的西方當代,依然砸手里沒辦法賣出去,或者賣個蘿卜價,他們甚至是集體拉低了一些藝術家的價格?,F(xiàn)在日本拍賣還是那幾個西方大牌的名字頻繁出現(xiàn),看著都倒胃口,其中某人我曾經還是喜歡的,如今看到就困。我深信,未來之中國將重蹈日本覆轍,那幾位如今當紅的西方藝術家,你們懸了。
呂澎(策展人):
別人要買這些作品、這些作品的命運如何,這都是很難說的事情,不能預估也不能簡單按照歷史上的先例來類推,后面的情況還會繼續(xù)發(fā)生。這些都是想多了,這是別人自己的事情,中國人想買什么,我們不該有太多的規(guī)定性。我們現(xiàn)在太在意別人怎么做了,無論藝術家、評論家、收藏家,你要知道自己該做什么樣的事情;自己不了解情況而對別人評頭論足,這是不對的。
劉新惠(獨立藝術家、亞洲紐約藝術學院院長、中國藝術品評估專家):
我覺得無論是中國的收藏家還是投資人,都會習慣性的把中國的藝術家、藝術品拿來和國外的類比。實際上中國審美、價值觀與西方的不一樣,對藝術家、藝術品的理解角度也不一樣。就拿印象派來說,不光是中國對其情有獨鐘,世界對印象派也是情有獨鐘。印象派之所以影響大,是因為其推廣方式的不一樣。但是美的標準是具有普世價值的,中國的博物館、美術館都有很強的地域性,是"中國特色"的博物館。目前我還不知道國家背景的博物館有哪一家收藏了印象派作品。而國外的美術館是類似于有“普世價值”的,至于“重蹈覆轍”則是另一碼事,莫奈、畢加索是世界級的,而張大千,齊白石幾乎只有中國人在玩,而印象派是世界都在玩。受眾群體不一樣,市場的承受力也不一樣。至于中國藏家的心中的“烏托邦”也是如此,和中國的社會、藝術市場發(fā)展相關。中國的博物館目前還是走在自己的“康莊大道”上,前進的方向也是與世界的博物館“并軌”。這是個時間問題,更是眼界、世界觀、審美觀的問題。
李達(北京保利國際拍賣總經理、保利香港拍賣董事):
每個藝術家都有自己的歷史地位,但他們的價值對于藏家而言是基于藏家的文化DNA來決定的,莫奈的主流收藏群體是西方DNA的藏家。中國的藏家花一流的價格能否買到西方一流的作品,這是個問號。日本購買西方一流的作品花了比西方藏家兩倍甚至三倍的高價,還有一部分是用一流的價格買到二流甚至三流的作品。我們在買西方藝術大師作品時,也是這樣:好的作品,西方的收藏家也會買;你要和西方的藏家爭取機會,你可能就要付比他們昂貴的價格。而且你很可能是用一流的價格買到二三流的作品,等到你準備將作品出手的時候,會不會有西方藏家來拿比你高的的價格來購買你手里的作品,這也是個問號。這就是為什么,日本藏家在買西方藝術這么多年到現(xiàn)在全部沉積在手里。東西方文化現(xiàn)在還在互相溝通、了解,尤其藝術更是學科、制度中,集中體現(xiàn)財富的精神物品。你買的西方藝術品在將來易手時,是否有西方藏家來接手,我想日本已經給了我們答案。所以中國藏家在買西方大師作品時,無論是喜歡還是資產配置,一定要想清楚再去買。在兩種文化融合為一種財富的過程中,財富如何認可兩種不同文化,是一個難解的題。
周大為(青年藏家):
用中西方兩件單品來比較是沒有意義的,這些作品無法用價格評估,所處的生態(tài)環(huán)境也不一樣。何況這張《睡蓮》還沒有拍,而且還有更好的《睡蓮》!每個國家的經濟和藝術的關系也不一樣,日本人的投資方式和中國人的投資方式也不一樣。日本當時企業(yè)快速成長,需要快速進入美國市場。購買藝術品是避稅的一種方式,變相是一種企業(yè)效應,是企業(yè)行為。而中國的買家是美術館的,或者是本身就很喜歡的,背后的性質不一樣。這就如同用范寬去比達·芬奇,是不具有比較意義的。
附:2016年中國與西方春拍中,部分重點拍品
編輯:陳佳
關鍵詞:“桃花源”“睡蓮池塘”何處是中國藏家 心中的烏托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