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春運回家圖”呼喚親情互動和精神家園守望
這兩天,聊城大學美術(shù)學專業(yè)的大一學生王亞男畫了一組《春運回家圖》, 包含十余幅圖,從排隊購票,到準備行李開始回家,到排隊乘車、回家旅途中想象父母在家中的場景,以及見到父母的場景,描繪出了春運中回家的整個過程,以及自己的心理活動。被同學好友傳到了網(wǎng)上,引發(fā)了廣泛共鳴。 (1月29日《齊魯晚報》)
在經(jīng)濟市場化、人口流動化的當下,“春運回家”成為許多人發(fā)自心底樸素而強烈的情感訴求。當春節(jié)的腳步越來越近,濃濃的鄉(xiāng)愁,在流動遷徙和時空變幻中變得更加甘醇。“春運回家圖”之所以打動人心,就在于濃濃的親情讓人覺得溫暖,更點燃了人們回歸家庭的渴望。
盡管不同社會階層在生存生態(tài)上存在鮮明反差,在“春運回家”一事上卻有著共同的價值追求。不論是在外求學的學子,還是進城務工的農(nóng)民工,抑或在異地工作的白領,對更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讓許多人成為漂泊在外的“游子”。在堅硬現(xiàn)實的擠壓下,“常回家看看”通常成為一種看上去很美好的愿景;只有到了春節(jié),回家才會成為集體行動的邏輯。
在供求關(guān)系失衡的格局下,春運“買票難”、“出行難”成為一種無奈而艱辛的現(xiàn)實。只不過,當回家的欲望和親情互動、精神慰藉的憧憬組合在一起,春運的痛苦便被沖淡了許多。換言之,累并快樂著的“春運回家圖”,是人們?yōu)榱讼硎芎霞覉F圓付出的成本和代價。
“再遠大的前程,都從家起步;再忘我的奮斗,家都是歸宿”,當物質(zhì)生活漸次豐盈之后,對精神家園和情感厚度的追尋與渴望,成為人們內(nèi)心深處揮之不去的文化基因。透過“春運回家圖”這扇窗戶,我們可以更多地看到人和人、人和家庭、經(jīng)濟與文化的關(guān)系。
前一段時間,“沒臉回家”成為熱門話題。究其原因,回家原本是一個情感互動的平臺,卻異化為一個社會表現(xiàn)和社會競爭的競賽場。在一個階層固化、向上社會流動越來越困難的時代里, “以財富論英雄”的片面的社會評價標準,讓一些年輕人成為“夾心層”——農(nóng)村大學畢業(yè)生一方面承受著難以“向上爬”的困境,另一方面也承受著“寒門驕子”情結(jié)帶來的沉重心理壓力和負擔;回家對他們來說,也可能是一段痛苦的“心靈之旅”。
在消費社會,許多人情感表達的手段越來越商品化和工具化。殊不知,對于家人來說,陪伴是最好的禮物。走出情感表達單一化和社會評價庸俗化的誤區(qū),讓回家只關(guān)乎情感本位和精神家園守望,是“春運回家圖”帶給我們的最大啟示。只有將親情互動置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回家之旅才會更加溫暖。
編輯:水靈
關(guān)鍵詞:春運回家圖 聊城大學 親情互動 精神家園